31、簡述布魯納的學習觀和教學觀。(P45)
答:(一)學習觀:(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2)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總之,布魯納認為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的最終目的是構建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二)教學觀:(1)教學的目的在于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2)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
32、簡述意義學習的條件。(P49)
答:(1)客觀條件: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在學習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學習能力范圍之內的。(2)主觀條件:首先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其次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性;最后,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
33、試述建構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P51)
答:當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1)知識觀:建構主義者一般強調,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相反,它會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地被"革命"掉,并隨之出現新的假設。(2)學習觀: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學生觀: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另起爐灶,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來源:考試大
34、簡述動機及其功能。(P54)
答:所謂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它具有三種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強化功能。
35、簡述奧蘇伯爾的學習動機內驅力。(P55)
答:奧蘇伯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即認知的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的內驅力。(1)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識,系統地闡述并解決問題的需要。它是學習的內部動機。(2)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指個體由自己的學業成就而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屬內驅力是指個體為了獲得長者(如教師、家長等)的贊許和同伴的接納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學習搞好的一種需要。
36、簡述學習動機的種類。(P56)
答:(1)高尚的動機與低級的動機。(2)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3)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
37、簡述學習動機的有關理論。(P59)
答:(1)強化理論。(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3)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4)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5)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
38、簡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P59)來源:www.examda.com
答: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級的需要,包括認知、審美和創造的需要。
39、簡述學校情境中成就動機的構成。(P61)
答: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分成兩類:一是力求成功的動機,一是避免失敗的動機。力求成功的動機,即人們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帶來的積極情感的傾向性;避免失敗的動機,即人們避免失敗和由失敗帶來的消極情感的傾向性。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
40、簡述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P61)
答:美國心理學家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并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