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關系變換說
關系變換說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的遷移觀點。他們主張遷移的重要之點,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覺察到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系。他們認為“頓悟”關系是學習遷移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遷移不是由兩個學習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動產生的某種東西,而是學習者突然發現兩個學習經驗之間存在的關系的結果。學習者所遷移的是頓悟——即兩個情境突然被聯系起來的意識??梢?,關系變換說更強調個體的作用。與賈德在射靶實驗中強調的概括化原理相反,關系變換說認為,靶的位置、水的深度、射擊的方法以及光的折射原理等整體和關系的知覺,它們之間的關系才是重要的。
克勒所做的“小雞覓食”的實驗是支持關系變換說的經典實驗。他讓小雞在深淺不同的圖15Ⅰ的前面,進行在選擇卡片B上總能找到食物的學習。A與B這兩張卡片的位置是隨機調換的,所以食物與位置之間無任何關系。小雞準確無誤地選擇卡片B,完全學會這一訓練課題需要400—600次試驗。然后,變換實驗情境,呈現成對卡片Ⅱ。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小雞仍然到B下面尋找食物,那就證明遷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如果小雞是到兩張卡片中顏色更深的那張C下面尋找食物,那就證明遷移是對關系作出的反應。實驗表明,小雞對新刺激C的反映,為70%。這就證明了選擇不是比較刺激的絕對性質,而是由兩種刺激的相對關系。
五、學習定勢說
學習定勢說考慮的是學習方法的遷移問題。所謂學習定勢,就是習得的學習方法的態度傾向。一個學生的學習遷移,往往受他的學習意圖或學習心向的影響,這就是學習定勢的作用。先行學習為后繼學習準備了遷移的條件,或使后繼學習處于準備狀態中,這就有利于遷移。在先行學習中改進學習的一般方法,學會如何學習也能起到定勢的作用,有利于學習遷移。
哈洛(Harlow)著名的“猴子實驗”證明了進行學習方法的學習有利于形成學習走勢。哈洛在實驗中給猴子呈現由兩個刺激組成的配對刺激(例如漏斗與圓筒;圓柱體與圓錐體)。在一種刺激物下面放有食物,另一刺激物下面不放任何東西。實驗中,猴子拿起呈現的某一刺激物的其中一種進行觀察,偶然碰到有食物隨即攝取。這樣反復6次以后,再使用另外一種刺激物,也同樣經過6次辨別學習試驗,雖然不斷變換刺激物,但猴子選擇放有食物的刺激的百分比在快遞上升。這種現象被解釋為“學習方法的學習”。這說明猴子在前幾次辨別學習中學會了選擇的方法,或者說形成了辨別學習的定勢,并將學會的方法或形成的定勢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從而使學習效果得到提高。
相關鏈接:
2010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心理學知識講義:影響學習遷移的條件
2010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心理學知識講義:促進學習遷移的條件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