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態度與品德的形成
第一節 態度與品德的實質及其關系
(一)態度
1、定義: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
2、實質:
①態度是一種內部準備狀態,,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
②態度決定個體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務,即決定行為的選擇
③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3、態度的結構
①認知成分、②情感成分、③行為成分
(二)品德
1、定義: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
2、實質:
①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是將外在于個體的社會規范的要求轉化為個體的內在需要的復雜過程,是通過后天學習形成的;
②具有相對穩定性;
③是認識與行為的統一。
3、心理結構:
①道德認識——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②道德情感——直覺的、想象的、倫理的道德情感
③道德行為——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技能、習慣)
(三)態度與品德的關系
1、相同點:實質相同、結構一致
2、區別:
①范圍不同:態度大;品德小。
②價值的內化程度不同:態度有五種水平(接受、反應、評價、組織、性格化); 品德是價值觀念性格化時的穩定態度.
第二節 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P156-161)
(一)品德發展的階段理論
1、道德發展階段論(皮亞杰 瑞士)
①10歲以前,他律道德
②10歲以后,自律道德
2、道德發展階段論(兩難故事法) 柯爾伯格 美國
三水平六階段:
①前習俗水平:懲罰服從取向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②習俗水平: 尋求認可取向階段、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③后習俗水平:社會契約取向階段、普遍倫理取向階段
(二)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
1、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識增強
③道德行為習慣逐步鞏固
④品德結構更為完善
2、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
①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
②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