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品德的形成
本章考點
品德;道德與品德的關系與區別;品德心理結構的特征;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與條件;品德不良的矯正與教育
第一節 品德概述
1.品德:道德品質的簡稱,在我國又稱為德行、品性、情操等。它是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準則,轉化成個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在是實踐活動中,在社會道德關系和道德輿論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影響下形成的,它是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
2. 道德與品德的關系與區別:P328品德是教育學與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3.品德的心理結構:品德的心理結構指品德這種個體心理現象的組成部分,是指個體心理現象的形式、結構體。
4.品德的心理結構觀點:(1)三位一體的心理品德結構: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方式(2)四要素理論: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3)品德心理結構的系統學說:(林崇德1989提出)品德結構是多側面、多水平、多聯系、多序列的報考的開放的整體和系統。
5.品德心理結構的特征★:
(1)品德心理結構的統一性與差異性
(2)品德心理結構各成分具有層次性
(3)品德心理結構各成分發展的順序性、連續性
(4)品德心理結構發展的階段性
(5)品德心理結構發展的多端性
第二節 國外關于品德形成的理論
1、認知發展論的品德理論
(1)杜威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2)皮亞杰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
(3)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科爾伯格的對偶故事法★又稱“道德兩難故事”★。
2、新行為主義的品德理論
(1)斯金納的新行為主義品德理論
(2)班杜拉的社會學習品德理論
3、新精神分析派的道德發展理論
第三節 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與條件
1、美國社會學家凱爾曼1961提出的態度改變和品德形成的三階段:★順從、認同和 內化。
(1)順從階段:指個人為了獲得獎酬或避免懲罰,按照社會的要求、群體的規范或別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從行為。
(2)同化階段:自覺地接受他人的觀點、信念、態度和行為逐漸與他人或某個團體的態度與行為相接近的過程。
(3)內化階段:指真正從內心深處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觀點,徹底轉變自己的態度。
2、道德認知的形成的過程
(1)道德認知:是對客觀存在的道德規范和人道德范疇及其意義的認識。
(2)基本環節:①道德知識的掌握:是形成道德認知的前提②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道德評價是個體道德認知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其道德認知逐漸形成的主要標志③道德信念的產生:是系統化了的、深化了的道德知識,是道德認知發展的最高形態,也是個體道德生活的指南。
(3)道德認知方面的最早研究:兒童心目中的懲罰、兒童的公正觀念。
(4)現行教育干預研究中涉及的教育干預方法:短期訓練法、課堂討論法、人格發展法、學業課程法
3、道德情感的形成過程
(1)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種高級形式,它是人們根據社會的道德準則去處理相互關系和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言行舉止時所體驗的情感。
(2)道德情感的發展:P351
4、道德意志的形成
(1)道德意志:指一個人自覺地戰勝利己的道德動機,堅持排除內外障礙去完成預定的道德目的、任務,實現一定道德動機的活動。道德意志是調節道德行為的內部力量,它是人的意志過程或主觀能動性在品德上的表現,是意志的意志特征。
(2)道德意志的發展:P353
5、道德行為的形成:
(1)道德行為:個人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指引下和道德情感的激勵下,表現出來的對他人和社會有一定道德的行動。它是道德認識的外在表現,也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
(2)美國心理學家J.萊斯特指出人的道德行為由四個過程組成:解釋情境、做出判斷、道德抉擇、實施行為。
6、影響品德形成的因素:P357
7、品德培養的策略:P361
第四節 品德不良的矯正
1、品德不良產生的原因:(1)客觀原因:①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②家庭教育不當③學校教育的失誤(2)主觀原因:①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信念②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強③不良行為習慣的作用
2、品德不良的矯正與教育:①創設良好的交流環境,消除情緒障礙②提高道德認識,消除意義障礙③鍛煉學生與誘因作斗爭的意志力,消除習慣惰性障礙。④發展積極因素,多方法協同作用,徐進轉化。
試題推薦:四川教師資格考試A/B級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