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題(共3題,每題14分,共42分)
30.材料:
下面是某老師的一段回憶:
一年級時,她時常一個人呆坐在教室的一角,不跟別的孩子交流和玩耍。
三年級時,她還是經常一個人坐在那里,怯生生地看著周遭。
后來幾年,她喜歡獨自到圖書館讀書,極少跟同學交往。
許多年后的一天,她出現在教室門口,小聲對我說“老師,您記得我嗎?”我說:“當然記得,真高興再看到你。”
“小學時您教過我,我今天來是有事找您,朋友說可以絕對信任您。”
“我會盡量幫助你,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呢?”我問。
接下來幾個月,我們經常見面,聽她說童年的事情,說到激動處,她會尖叫,痛哭。聽到她悲慘的童年記憶,我忍不住淚流滿面。
我說:“對不起!真是對不起!我當時不知道,一點也不知道。”
大約六歲時,她就開始被酗酒的繼父不斷地謾罵、毆打、凌辱。可是學校的老師,都沒有人注意到。
上了大學后,她再也壓制不住了,常常自殘。輔導員老師堅持要她接受治療,但毫無起色。后來,她找到我跟她一起面對治療的過程。
十年里,她不斷跟我講述她的痛苦經歷,為此我讀了很多有關書籍。
十年后,她恢復了很多,我也進步很多。現在,我會從隱而不顯的線索中去發現學生面臨的問題,并且想辦法幫助他們。
我知道,沒有人是完美的,可是,國家與家庭托付給我的孩子,我應該好好地去照顧他們,同樣的錯誤如果再犯,實在是不應該的。
問題:從教師觀的角度,你從材料中獲得哪些啟示?
31.材料
在師德報告會上,石老師這樣回顧自己的教育工作:
一個學生生病了,把剛吃下去的午飯吐了一地,盡管味道刺鼻,但我問自己,如果他是我的孩子,我會嫌棄嗎?于是,我拿起工具,彎下腰去收拾干凈。
一個學生的數學作業改了好幾遍,還是做不對,盡管我很心煩,但我告訴自己,如果我是這個學生,我也會很著急。于是,我一遍遍地給他講解,直到他學會。
一個學生很調皮,上課不認真聽講,不按要求完成作業,盡管我很生氣,但我告訴自己,他還是個孩子,我要幫助他。于是我向家長了解情況,制定幫教計劃,號召其他同學也來幫助他。
一個學生喜歡偷拿別人的東西,盡管我不喜歡他的行為,但我要分析他這樣做的原因。于是,我一次次地觀察他,找他談心,跟他講道理,直到他改正。
問題:請從教師職業道德的角度,評析石老師的教育行為。
32.材料
《讓“偏才”“怪才”脫穎而出》
袁新文
不把高考成績作為錄取的唯一標準,也不側重高中階段學業成績排名,中山大學自主招生改革的新舉措,引起社會的關注。
近日發布的《中山大學2008年自主招生實施辦法》,對學科特長生的高考分數要求進一步放寬,經過學校綜合測試確定的少數特別優秀的“偏才”、“怪才”學生,即便高考成績未達到重點線,也有可能被錄取。“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數學、物理、計算機、文學、語言等學科方面和領域具有明顯特長及培養潛質,可不側重高中階段學業成績排名。”
這些規定對學科特長生無疑是一種“福音”。其意義不僅在于讓學有所長的“偏才”、“怪才”脫穎而出,更在于打破了“一考定終身”的規則,為創新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另辟蹊徑。
用傳統的教育評價標準衡量,那些“偏才”、“怪才”難以中規中矩;在“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環境里,他們常常被淘汰、被埋沒。如果給他們一片沃土,創新的種子也許會開奇花結異果。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果在高考“獨木橋”之外,高校能給那些“偏才”、“怪才”開辟一條“綠色通道”,受益的也許不只是這些莘莘學子。
高考勢在必改,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近日,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干坦陳,目前高考制度存在三大問題:一是高考給考生和家長帶來很大精神壓力。調查顯示,58.6%的考生在高考之前曾經緊張、焦慮或失眠,70.8%的考生家長在孩子高考時感到焦慮。二是由于高考與大學錄取相聯系,成為評價教育結果的唯一尺度,影響了素質教育的實施,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三是一張高考試卷使層次、類型各異的高校無法根據自己的定位和需要選拔人才;錄取標準單一則忽視了學生平時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品行修養及綜合素質評價。
高考改革是一根極其敏感的社會神經。每一項改革舉措的出臺,都會引來褒貶不一的反應。在毀譽聲中,高考改革雖然一直沒有停滯,但與人們的期待相比,步履仍顯得緩慢和沉重。就拿中山大學的自主招生改革來說,不把高考成績作為錄取的唯一標準,有利于探索和完善新的“人才”評價體系和標準。可是,對這樣的改革,也有人擔心,在誠信制度尚有漏洞、招生錄取不夠透明的“高校生態環境”中,對“偏才”、“怪才”的選拔標準是否科學合理,對“特殊人才”的選拔和錄取能否做到公平公正?
高考改革需要寬容和理解的環境,但寬容和理解的前提是,必須確保錄取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開。把招生自主權“下放”給部分高校,是全社會對這些高校的充分信任和高度尊重;擁有招生自主權的高校也應該更加積極地完善招生制度,讓招生工作在“陽光下運行”,向全社會交上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
讓“偏才”、“怪才”脫穎而出,不僅需要慧眼、勇氣和魄力,更需要科學的評價制度和公開、透明的操作。盡管可能有爭議、有阻力,但打破人才選拔“格式化”的改革不能徘徊,創新型人才的培育刻不容緩。
問題:(1)如何理解文中的“偏才”“怪才”?(4分)
(2)高考改革如何讓“偏才”“怪才”脫穎而出?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10分)
30.【參考答案】
這位教師的回憶體現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實現了現代教師角色和行為的轉變。
一方面,在教師角色方面,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而這種發展不只是在學業方面,更要關注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和個性發展。材料中的教師在十年前只是注重知識的傳授,沒有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對于學生由于繼父凌辱而造成的心理陰影“一點也不知道”,而十年后,教師“會從隱而不顯的線索中去發現學生面臨的問題,并且想辦法幫助他們”。
另一方面,在教師行為方面,新的教師觀強調教師的反思。材料中的教師能夠從案例中反思自己的過失,認識到“同樣的錯誤如果再犯,實在是不應該的”,體現了教師行為的轉變。
31.【參考答案】
石老師的行為充分踐行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石老師踐行了“愛崗敬業”。注重責任意識,面對學生出現的種種問題,能夠盡職盡責的處理,不怕臟、不嫌煩,積極與家長溝通,修改并優化教學計劃。在教育實踐中履行著自己作為一名教師應盡的職責。
第二,石老師踐行了“關愛學生”。石老師將全身心的愛投入到工作中,以師愛作為工作的核心動力,收拾學生嘔吐的贓物,不厭其煩的修改學生作業,耐心幫助學生改正不良習慣等,都是出于對學生的關愛。用自身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師德的靈魂——“關愛學生”。
第三,石老師踐行了“教書育人”。石老師遵循教育規律,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通過細致的觀察和耐心的教導,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行,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四,石老師踐行了“為人師表”。石老師堅守高尚情操,以身作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影響學生。
第五,石老師踐行了“終身學習”。石老師堅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因此,教師應當在新時代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遵守教師職業道德,為人師表,關愛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2.【參考答案】
(1)如何理解文中的“偏才”“怪才”?
①學科特長生及具備優秀潛質的學生;
②應試教育下成績低但綜合素質過硬的學生。
(2)高考改革如何讓“偏才”“怪才”脫穎而出?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10分)
①打破人才選拔“格式化”;以自主招生的形式改變傳統應試教育衡量標準,挖掘擁有優秀潛質的特長生,為他們開辟高考錄取的綠色通道。
②科學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對于“偏才”“怪才”的選拔體系和標準要科學合理,保證誠信公平。
③公開透明的特長生錄取過程。自主招生學校應完善招生制度,使招生工作在“陽光下進行”,保證錄取的公開公正。
下載233網校APP獲取備考沖刺資料
估分對答案: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真題及答案
如何高效備考?233網校助你快速突破考試重難點,直擊核心考點,點擊查看>>
答疑解惑:添加小編微信個人號【ks233wx3】,或關注微信公眾號【jiaoshi_233】搜索微信公眾號“233教師資格證考試”,關注即可一對一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