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半年教師資格《幼兒保教知識》真題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1.《幼兒園工作規程》規定,新生入園時,幼兒園要進行
A.幼兒知識與能力測評
B.幼兒智力
C.幼兒家長測評
D.幼兒健康檢查
2.幼兒通過塑造角色表現文藝作品內容的游戲是
A.角色游戲
B.結構游戲
C.智力游戲
D.表演游戲
3.在科學活動《奇妙的氣味》中,教師準備了分別裝有水、食醋、醬油等液體的瓶子,請幼兒看一看,聞一聞。幼兒在活動中使用了什么方法?
A.實驗
B.參觀
C.觀察
D.講述
實驗法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或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進行嘗試和探索。
參觀法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的要求,組織幼兒到園外,不符合題意。
講述法是運用語言向幼兒敘述事實材料或描繪所講的對象,不符合題意。
4.下列各項中,不屬于課程四要素的是
A課程設計
B.課程目標
C.課程組織與實施
D.課程內容
1. 幼兒園課程目標
2. 幼兒園課程內容
3. 幼兒園課程組織實施
4. 幼兒園課程評價
5.媽媽帶3歲的岳岳在外度假。阿姨打來電話問:“你們在哪里玩?”岳岳說:“我們在這里玩。”這反映了岳岳思維具有什么特征?
A.具體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刻板性
6.“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這一教育目的提出者是
A.張雪門
B.陶行知
C.陳鶴琴
D.張宗麟
7.保護幼兒聽覺器官的正確做法是
A.引導幼兒遇到噪音時捂耳、張嘴
B.經常幫助幼兒掏耳、去耳屎
C.要求幼兒捏住鼻翼兩側擤鼻涕
D.經常讓幼兒用耳機聽音樂,故事
經常幫助幼兒掏耳、去耳屎,容易引起造成外耳道感染,故B錯誤。
捏住鼻翼兩側擤鼻涕容易引起中耳炎,故C錯誤。
家長應提醒孩子注意用耳衛生,特別是聽MP3等音樂時,連續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故D錯誤。
8.小明搭房子時缺一塊長條積木,他發現苗苗手里有一塊,就直接過去搶。小明的這種行為屬于
A.工具性攻擊
B.言語性攻擊
C.生理性攻擊
D.敵意性攻擊
9.毛毛第一次看到駱駝時驚呼道:“快看,大馬背上長東西了。"按皮亞杰的理論,毛毛的反應可以用下列哪個概念解釋?
A.平衡
B.同化
C.順應
D.守恒
10. 兒童認為規則是由有權威的人決定的,不可以經過集體協商改變。這說明兒童的道德認知處于()
A. 習俗階段
B.他律道德階段
C.前道德階段
D.自律道德階段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11.教師應當如何對待不同氣質的幼兒?請舉例說明。
參考解析:根據心理活動的速度、強度及靈活性的不同,一般將人的氣質劃分為四種類型: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及抑郁質。教師根據不同氣質類型的幼兒要因材施教。
(1)膽汁質幼兒的表現有直率熱情,精力旺盛,好沖動,但暴躁易怒,脾氣急,熱情忽高忽低,喜歡新環境帶來刺激的學習。 代表人物是張飛、李逵。面對性子急,精力旺盛的幼兒教師可以耐心教導,發揚幼兒的積極主動性,同時也要培養幼兒的耐心,培養幼兒勇于進取、豪放的品質,防止任性、粗暴。
(2)多血質幼兒的表現有活潑好動,反應迅速,熱愛交際,能說會道,適應性強,具有明顯的外向傾向,粗枝大葉。代表人物孫悟空、王熙鳳。 幼兒表現出的浮躁,容易辦錯事,教師可以加以積極引導,養成認真負責的好習慣,對于他的活潑主動,很容易融入到集體中,在組織集體活動時,可加以發揚,活躍班級氣氛。 教師要培養幼兒熱情開朗的性格及穩定的興趣,防止粗技大葉、虎頭蛇尾。
(3)黏液質幼兒的表現有安靜穩重踏實,反應性低,交際適度,自制力強(性格堅韌),話少,適于從事細心、程序化的學習,表現出內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氣。代表人物唐僧、林沖、愛迪生。教師在組織活動時常會忽略這類幼兒,失去教育及表達自我的機會。在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時可多關注這類幼兒,要主動提出問題,多與幼兒互動,提高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培養積極探索精神及踏實、認真的特點,防止墨守成規、謹小慎微。
(4)抑郁質幼兒的表現有行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應遲緩,適應能力差,容易疲勞,性格具有明顯的內傾性。代表人物林黛玉。這一類型的幼兒天生多愁善感,但是性格比較穩重。所以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可引導幼兒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設身處地的為幼兒著想,給他們更多的耐心和寬容;也可提供機會或平臺,給幼兒提供一個安靜活動的場所,培養幼兒的機智、敏銳和自信心,防止幼兒疑慮、孤獨。
12.體育活動中與活動后,教師分別可以從哪些方面判斷幼兒的活動量是否適切?
在幼兒進行體格鍛煉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兒童面色、精神狀態、呼吸、出汗量和兒童對鍛煉的反應,如果有不良反應要及時采取措施或停止鍛煉。運動后注意觀察兒童的精神、食欲、睡眠等狀況。
(1)在體育活動中觀察幼兒的面色、精神狀態、呼吸、出汗量和兒童對鍛煉的反應。如果面色正常、沒有出現先臉頰泛紅、精神狀態良好,表現出對體育活動很積極,呼吸不急促,相對平穩,身體微微出汗等都屬于狀態正常的表現,體育活動可繼續進行。如出現臉頰泛紅嚴重、呼吸急促、筋疲力盡,對體育活動表示出厭煩的狀態,可能是運動量過大,則需要適當終止體育活動。
(2)活動后要觀察幼兒的精神,飲食和睡眠。幼兒的精神狀態良好,還有精力從事其他活動,飲食正常,睡眠也比較規律則體現出體育活動的運動量適中。如出現精神狀態不好,無精打采、渾身乏力,食欲不振,到頭昏睡的狀態,則體現出幼兒的體育活動中運動量過大,超出了幼兒的身體承受能力,若繼續組織體育活動時,要特別注意控制幼兒的活動量。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1小題,20分)
13、幼兒園教師應該具備哪些專業能力?
教育幼兒的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要求教師既要了解幼兒個體、科學地因人施教,又要了解與幼兒發展相關的環境的各種因素,還要促進它們相互溝通,形成有利于幼兒發展的合力,所以需要教師必備一些專業能力。
(1)觀察力。
幼兒教師的觀察力主要指對幼兒直覺的、原樣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觀察能力,表現在隨機的觀察和有計劃的觀察中。在隨機觀察時,觀察能力的高低表現為教師能否敏感地捕捉到幼兒發出的動作、表情或語言等各方面的信息,并且快速地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反應。有計劃的觀察要求預先有擬定的觀察項目。
(2)溝通能力。
包括:教師與幼兒的溝通、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促進幼兒之間的溝通。
①教師與幼兒的溝通可以采用言語溝通,還有微笑、點頭、撫摸等非言語的溝通。在與幼兒進行言語溝通時教師要從權威的地位轉到與幼兒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地位。身體肌膚的接觸等非言語的溝通有利于安定幼兒的情緒,讓幼兒感到溫暖、安全,可消除緊張等心理。
②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中,教師需要了解家長的需求與希望、家長的性格類型、家長的教育觀念與方法、家長的職業、文化水平、待人接物等,以確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溝通策略。
③促進幼兒之間的溝通。教師可以利用小群體活動或游戲的形式給幼兒提供交談的機會,引導幼兒自己解決沖突。
(3)組織能力。
在組織分組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有層次、有特色、有變化。教師對分組活動的知道必須具備正確的教育觀念;了解幼兒,遵循其身心發展的規律;靈活地改變教師的角色,靈活地改變指導方法。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 共40分)
14、材料:
材料:教師為幼兒制作了一個玩具灶(見右圖),投放了羽毛、棉花、小木棒、乒乓球等不同材質的物品和扇子,讓幼兒猜測哪些物品能被風吹起來并進行驗證。
小牛猜想羽毛和棉花能飛起來,就開始扇風,結果發現他們確實能飛起來。他使的勁大了,發現乒乓球也起來了。一直旁觀的小雷驚訝地說∶''原來用勁兒扇乒手球也能飛起來呀!''
問題∶
游戲中小牛、小雷都在學習嗎(4分)?請分別說明理由。(16分)
(1)小牛和小雷都在學習,小牛是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學習,小雷是通過“觀察”學習。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 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 “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在材料中,教師制作了“玩具灶”以及不同的材料,讓幼兒猜測并驗證哪些物品能飛起來,小牛正是在教師精心布置的環境中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方式學習的,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還能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養成終身受益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班杜拉的社會認知學習理論把學習分為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替代性學習也稱觀察學習,是學習者通過觀察他人(榜樣)所表現的行為及其后果而進行的學習。 他認為觀察學習(替代學習)是人學習的最重要形式,包括注意、保持、再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材料中,小雷旁觀并對小牛的實驗過程和結果發出驚訝,真是“觀察學習”的表現。
15、材料∶
在某幼兒園大班的家長座談會上,家長們紛紛提出∶孩子快上小學了,幼兒園應減少游戲時間,增加算術、識字等教學內容,以便于孩子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問題: (1)請根據上述說法,分析家長觀念中存在的問題。(10 分)
(2)請針對問題,提出解決辦法。(10 分)
(1)家長的教育觀念存在誤區。
①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認識不清。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內容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家長建議“增加識字、算術等教學內容”體現了家長對幼兒身心特點的不了解,過于功利化,利于幼兒身心健康、全面和諧發展,也不利于進入小學后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品質的培養。
②對游戲活動的價值認識不清。游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是幼兒最基本的學習方法,也是幼兒獲得發展的最基本的途徑。游戲活動還能促進幼兒身體、智力、社會性、情感和創造力的發展。材料中家長建議“減少游戲時間”是正是“沒有認清游戲對幼兒發展價值”的體現。
③對幼小銜接工作內容不了解。幼小銜接工作第一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第二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適應性。 第三做好兒童入學前的準備工作。材料中,家長建議“增加獅子、算術等教學內容”是比較片面的,過于強調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良好學習習慣、非智力品質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
(2)針對問題,我的解決方案如下:
①加強家園合作,變家長的錯誤觀念。幼兒園或班級教師,可通過不同形式的家園合作方式,如家長學校、家園共育欄、家訪等方式,向家長傳授科學的育兒觀念、幼小銜接的主要工作內容等,讓家長意識到游戲活動對幼兒的價值以及如何配合幼兒園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②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對幼兒園和小學的管理。幼小銜接工作離不開行政部門的管理,不管是對幼兒園,還是對小學,都應加強管理,雙方在重視階段性的同時,千萬不能忽視階段之間的過渡。
五、活動設計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30分)
16、幼兒園準備組織一次春游,大一班的小朋友很高興,有的說要去這里玩,有的說要去那里玩;有的說坐地鐵去,有的說還是乘汽車好;有的在談論自己要帶什么美食......陳老師想,既然小朋友有這么多問題,那么是否可以生成一個教育活動,帶著小朋友一起研究解決這些問題呢?
要求:
請幫助陳老師設計一個“我們要去春游了”的教育活動,寫出活動目標,活動準備和活動過程。
大班社會活動:我們要去春游啦
一、活動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春天來了可以去春游,了解春游有哪些好處。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大膽表述自己在春游過程中見聞,學會與人交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春游,體驗春游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幼兒對春游有一定的了解或是有過春游的經歷。
歌曲《春天在哪里》,公園、小河、柳樹、桃花圖片,游的視頻等。
三、活動過程
(一)歌曲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提問:小朋友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我們可以進行哪些活動呢?從而引出今天的主題內容:我們要去春游啦!
(二)出示圖片,幼兒觀察。
1.教師出示公園、小河、柳樹、桃花的圖片,并提問,圖片上都有什么呀,它們分別是怎樣的?
2.幼兒回答,教師小結。
(三)觀看視頻,深入提問。
1.教師播放春游的視頻,。
教師提問:如果現在要去春游,我們需要做好什么準備呢?春游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請幼兒向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答案。
2.教師總結:春游之前我們要做好各種食物的準備,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提前規劃好交通路線和出行方式,春游過程中一定注意安全,不能脫離爸爸媽媽或老師視線。
(四)集體討論,選擇去春游的交通工具。
1.講述去春游的方式:公交車、出租車、步行、自駕、地鐵。教師引導交通工具如果選擇不合適,路上會耽誤很多時間,請小朋友認真考慮。
2.師幼共同總結:考慮問題要多方面和它們之間的聯系,要選擇自己最合適的出行方式,這樣才能愉快的和爸爸媽媽,老師、小朋友們愉快的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