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D。解析:幼兒的情緒和認知是有密切聯系的,他們的情緒具有不穩定性,并且自我調節能力差。嬰兒最初的笑是一種自發性的笑,不具有社會意義。新生兒的哭泣是生理性的,新生兒聽見他人哭泣而哇哇大哭并不是移情的表現。選項D錯誤。
2.【答案】C。解析:定向性注意的發生先于選擇性注意的發生,C選項正確;選擇性注意隨著年齡的增長占據越來越大的地位,A選項錯誤;幼兒期無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漸發展,因此是無意注意先于有意注意發展,B選項錯誤:隨著年齡增長,不論選擇性注意還是定向性注意,注意范圍均擴大,D選項錯誤。
3.【答案】A。解析:在幼兒思維的發展過程中,語言體現思維的間接性和概括性,其作用越來越大,而動作是在直觀形象思維中起主要作用,其作用越來越小。
4.【答案】D。解析:自我意識就是個體對自己所作所為的看法和態度。幼兒在2~3歲的時候,掌握代詞“我”,是幼兒自我意識萌芽的標志。
5.【答案】C。解析:嬰兒對物體的觸覺探索最早是通過口腔的活動進行的。
6.【答案】B。解析:活動性原則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當讓幼兒在主動的活動中來學習并獲得發展。所以此題選擇B選項。
7.【答案】D。解析:“南陳北張”是指南京的陳鶴琴和北京的張雪門。
8.【答案】C。解析:幼兒角色游戲中,教師需要讓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下結束游戲,同時對第二天的游戲保持積極愉快的期待,結束游戲的時機應該是幼兒情緒尚未低落前,再玩就會進入倦怠的時候結束,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用游戲中的情節或線索結束游戲,避免生硬地結束。
9.【答案】B。解析:合作游戲中有明確的分工、合作及規則意識,有一到兩個游戲的領導者,為了共同的目標分工協作。主要出現在4歲或更大一些的兒童中。
10.【答案】B。解析:我國幼兒園通常不要求在幼兒教育階段教孩子寫字,選項A中的做法符合發展適宜性原則。為了安全起見要求幼兒園的所有幼兒盡量一起活動,選項C中的做法違背了幼兒教育的獨立自主原則。幼兒園培養特長兒童的做法不符合教育的基本原則,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幼兒教育也不例外,故選項D錯誤。
二、簡答題
11.【參考答案】
(1)生活制度的意義
幼兒園的生活制度,指按科學的依據把幼兒每日在園內的主要活動,如人園、進餐、睡眠、游戲、戶外活動、教育活動、離園等在時間和順序上合理地固定下來,并形成一種制度。
幼兒園制定并實施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使幼兒在園內的生活既豐富多彩又有規律性,勞逸結合、動靜交替.不僅有利于幼兒的生長發育和健康,而且還有助于培養幼兒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同時,也為保教人員順利地做好保育和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2)制定生活制度的依據
幼兒園在制定生活制度時,必須綜合地考慮各種因素,制定出既切合本園實際情況又符合幼兒發展特點的合理的生活制度。一般來說,在制定生活制度時主要依據以下幾個方面:①幼兒的年齡特點;②嬰幼兒生理活動的特點;③地區特點以及季節變化;④家長的需要。
12.【參考答案】
思維的發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重大質變。
①思維的發生標志著兒童的各種認識過程已經齊全;
②思維的發生發展使兒童的其他認識過程產生質變;
③思維的發生發展使兒童的情緒、意志和社會性行為得到發展;
④思維的發生標志著兒童的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出現。
三、論述題
13.【參考答案】
(1)轉移法。3歲孩子剛進幼兒園時往往會哭鬧,教師常常用轉移注意的方法,要么逗他玩玩具,要么給他講故事.一會兒孩子的情緒會有好轉。
(2)冷卻法。當幼兒情緒十分激動時,可以采取暫時置之不理的辦法,孩子自己會慢慢地停止哭喊。所謂“沒有觀眾看戲,演員也沒勁了”。當孩子處于激動狀態時,成人切記情緒激動。
(3)消退法。對孩子的消極情緒可以采取消退法。比如,孩子上床睡覺需要母親陪伴,否則哭鬧,母親只好每晚陪伴。后來母親采取消退法,對他的哭鬧不予理睬,孩子第一天晚上哭了30分鐘,哭累了也就睡著了。第二天只哭了15分鐘。以后哭鬧時間逐漸減少,最后不哭也能安然入睡了。
四、材料分析題
14.【參考答案】
(1)蘭蘭畫畫能夠先想后畫,雖然有時偏離主題,但能夠很快自動回到主題上來。這說明中班幼兒想象雖然仍以無意性為主,但想象出現了有意成分。
(2)培養幼兒有意想象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成人組織幼兒進行各種有主題的想象活動并啟發幼兒明確活動主題;準備有關活動材料,如玩具、繪畫材料等;成人及時給予言語提示,使幼兒想象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
15.【參考答案】
老師對洋洋游戲的干預是不合適的。
(1)在這個案例中,洋洋用小椅子替代自行車,來實現他“摸特等獎”的情節構思。這表明他:
①能獨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務,有很強的角色更換意識;
②游戲的目的性、計劃性較強,能自覺表現故事內容;
③具有一定表演意識;
④具備一定表演技巧,能靈活運用多種表現手段,但表現水平尚待提高。
這一階段,幼兒能夠成功地以物代物,表明幼兒象征思維的發展。替代物與被替代物越不像,越具有符號抽象的意義。而教師以角色身份對洋洋所選擇的替代物提出了質疑,認為小椅子不像自行車,試圖引導幼兒按真實的樣子加以改裝.結果阻礙了幼兒的游戲想象,中斷了幼兒原來的游戲情節,因此這種干預是不恰當的。
(2)老師正確的做法應該:
①為幼兒提供較多種類的游戲材料,鼓勵和支持他們進行多樣化探索;
②在游戲初期應盡可能少地干預;
③隨著游戲的展開,及時給幼兒提供反饋,提高其表現故事、塑造角色的能力;
④通過反思性談話和小組討論來幫助幼兒豐富游戲情節。
五、活動設計題
16.【參考設計】
科學活動:制作不倒翁(大班)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自身的活動,感知“不倒翁”的秘密,激發探索興趣。
2.通過幼兒的動手操作.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3.在實踐活動中觀察比較,提高動手操作及發現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活動難點:自己動手制作不倒翁。
三、活動準備
1.布置場景“玩具城”:用乒乓球、蛋殼、廢舊皮球制作各種玩具擺放在活動室的四周(其中部分會倒,部分不會倒)。
2.幼兒操作材料:紙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小石頭。
3.錄音機,歌曲“不倒翁”錄音磁帶。
四、活動過程
(一)懸念導入,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老師扮“魔法師”到“神秘的玩具城”引導幼兒探索活動材料。
(二)自由探索
1.交代任務:你們玩時可要仔細地看一看,比一比,搖一搖,看看發現了什么?(發現倒和不倒)
2.提問:“你們是怎么玩的,發現了什么?這些玩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導幼兒摸一摸底部。
從而發現底部都是半球體,再進一步引導幼兒發現有的玩具會倒,有的不會倒。
小結:小朋友在“玩具城”里玩得很認真,還能動腦筋,發現了“玩具城”里的玩具都是半球體的;小朋友們還發現了玩具有的會倒,有的不會倒。
(三)嘗試操作、制作不倒玩具
1.放歌曲《不倒翁》,進一步引發幼兒去發現“不倒翁”的秘密——不倒翁里裝有東西。
集體討論:幼兒交流體驗“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上輕下重,固定底部物體。
2.嘗試操作制作不倒玩具
幼兒交流體驗“不倒玩具”不倒的秘密:玩具中裝有東西,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紙團、塑料球、玻璃球、沙子、豆子、橡皮泥等東西,可以讓幼兒自由地把每一種東西分別裝進玩具里試一試,看玩具能不能站起來。
3.集體討論
在玩具里裝進了什么.發現什么現象?
為什么放進紙團玩具倒了,而放進沙子等物玩具能站住?
(沙子等比紙團重)
小結:在玩具底部裝進重的東西,這樣下重上輕,玩具就能站住。
當操作搖晃裝有沙子的玩具時,發現了什么?
(站住的玩具又倒了)裝進什么不倒?(橡皮泥)為什么?
(四)演示對比實驗
引導幼兒邊觀察邊分析原因,搖動裝有玻璃球的玩具里重的東西也隨著滾到旁邊,旁邊重,玩具就倒向重的一邊。把橡皮泥固定在底部中間,它不會滾來滾去,那玩具的重心就穩了,不倒翁就做成了。
(五)完成制作,玩一玩,體驗樂趣成就感
1。在“不倒翁”的音樂中,分組制作不倒翁,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組進行制作。幼兒制作過程中,教師進行及時、適時的指導,對能力差的幼兒進行示范,及時發現有創意的幼兒進行表揚。
2.進行講評活動。先讓幼兒與小伙伴之間互相說說自己的不倒翁的名字,是怎么制作的,不倒翁倒的程度的大小等。教師進行個別講評,尤其那些能力差的幼兒,注意發現他的作品的優點,以激發其自信心。
3.做好的小朋友幫助沒有完成的小朋友繼續制作不倒翁玩具。
(六)結束部分
與不倒翁一起律動.結束課程。
(健康歌的曲子進行伴奏,兒歌是:左搖搖,右搖搖,頭兒小小,腳兒圓圓,頭輕腳重一起來做運動,左推不倒,右推不倒,左右搖晃,真呀么真可愛)
五、活動延伸
1.區角活動中,可在科學角中投放各種材料讓孩子嘗試制作不倒翁。
2.戶外活動時,可和孩子們一起玩一玩“搖擺不倒翁”“金雞獨立”等感受力的平衡的體育游戲。
試題沖刺>>11.5教師資格證考試各科全真模擬試卷最后沖刺 各科考點訓練題
考試,沒一點把握?跟著老師,用7天時間,輕松把握考試重點,一次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