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8題16分,第29題16分,第30題20分,共52分)
28.材料一地理環境總會深深地打上人類活動的烙印。石坎梯地是陜南人民在長期的山區坡耕地整治中形成的獨有模式,它能夠有效保持水土、防治流失,提高農作物產量。柑橘喜溫暖濕潤氣候,是陜南地區重要的果樹品種之一。
材料二下面左圖為陜南地區石坎梯地示意圖。右圖是陜南地區等高線地形圖。
問題:
(1)比較右圖中甲、乙兩地種植柑橘的區位條件。(10分)
(2)說明石坎梯地對于農業生產的作用。(6分)
29.材料:
下面是趙老師在講授“地球上的水”內容前,布置學生開展的“家鄉的河流”地理調查活動:
調查內容:
①河流的基本概況:源地、流向、長度、流域的面積和范圍、注入的海洋(或湖泊,或消失的地方)、流經的地形區、流域內氣候和植被的基本概況。
②河流的補給類型、汛期長短、水位變化及原因、流量和水位變化導致的災害。
③河流的水質狀況:含沙量大小、污染狀況。
④河流的開發利用狀況:灌溉、航運、養殖、發電及沿岸居民和工農業生產利用河水狀況等方面的效益。
任務要求:
①預習本章相關知識,并記錄預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查閱資料,了解有關水圈、水循環和河流補給等知識;準備家鄉河流的流域水系圖等相關資料。
②學生分組進行野外考察,調查家鄉的河流。調查方式主要有實地勘察、走訪有關部門、查閱相關資料。安排每個小組完成其中一項調查內容。
③各小組對收集的資料分析整理,寫出關于家鄉河流的調查報告,其中包括對該河流治理和開發的具體建議。
注意事項:
①調查之前,集思廣益,設計調查清單。
②開展河流實地勘察應注意安全,避免掉進河里。
問題:
(1)從上述活動中概括地理調查的基本步驟。(10分)
(2)簡述開展地理調查活動的教學意義。(6分)
30.材料:
下面是孫老師在講授“森林的開發與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時的教學片段。
片段一
教師結合“世界森林資源的作用及現狀”的圖文材料,講解以下內容。①經濟價值:……。
②生態價值:……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世界生物基因寶庫”。③環保價值:……被譽為“地球之肺”。
片段二
師:全球的森林正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一些沿海低地國家十分關心全球木材生產的年產量報表,并把他們未來的命運與熱帶雨林的木材公司聯系在一起,你認為他們的擔心有沒有道理?
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點撥總結:有道理。森林被砍伐后,大氣中的C02含量增加,導致溫室效應加強,氣溫不斷升高。兩極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沿海國家會因此失去大量國土,甚至有被淹沒的危險。
片段三
師:讀“世界熱帶雨林分布示意圖”(略),找出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地區。
生:全球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是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區。
片段四
師:讀“熱帶雨林與水循環示意圖”(下圖),分組討論熱帶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總結:①熱帶雨林為當地降水提供50%的水汽來源,是當地水循環的重要環節。②森林海綿……
問題:
(1)結合教學片段,簡述孫老師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任舉一例加以說明。(8分)
(2)根據上圖,設計兩個問題供學生小組討論。(6分)
(3)片段四應補充哪些材料才能在討論時得出“熱帶雨林具有全球環境效應”的結論,舉一例并說明補充材料的作用。(6分)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1小題。24分)
31.閱讀關于“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的圖文資料,按要求完成教學設計任務。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內容要求:“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材料二下面為某版本教科書中關于“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的部分內容。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
小流域指相當于坳溝或河溝的溝道流域。黃土高原這種溝道多達100萬條,遍及整個高原地區。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過程,從泥沙的產生到輸水輸沙,均在小流域內完成。因此,對小流域的自然條件的改造和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不僅便于對小流域內的農、林、牧業用地進行合理安排和加強統一管理,還可以利用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經驗,進行大中流域或以縣為單位的大面積治理,推動整個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在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綜合治理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貫徹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緊密結合的原則。雖然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在不斷提高,但目前仍有相當數量的泥沙產生,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依靠工程攔蓄。
要求:
(1)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9分)
(2)根據設計的教學目標和教材的內容,設計教學過程要點(應包括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理由)。(15分)
28.【參考答案】
(1)甲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有山地作為天然屏障,冷空氣不易侵入;海拔較低,且地處河流附近,熱量條件和水源條件較好;位于丘陵緩坡,地勢和緩,排水良好,且面積大,有利于種植柑橘;東南部為河谷,地勢低,有利于暖濕氣流進入,降水較多;臨近鐵路,交通運輸便利。
乙地:海拔高,光照條件較好,但氣溫較低,不適宜柑橘的生長;此處海拔高于周邊地區,不利于發育河流,水源也是柑橘種植的一個限制性因素。
(2)有效整治了坡耕地,使地表局部坡度變緩,利于耕作;利用石坎可有效攔截雨水和泥土,局部和緩的耕地可滯緩水流,增加下滲,增加土壤水分;保持了水土,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加了農業產量和效益。
29.【參考答案】
(1)基本步驟:
①明確調查選題:確定地理調查的對象和研究課題,針對課題查看相關資料、確定調查內容等。例如,材料中布置學生開展“家鄉的河流”地理調查活動。
②確定調查內容:調查內容一般包括調查地點、對象、時間等項目。例如,材料中調查河流的基本概況、補給類型、水質狀況、開發利用狀況等。
③做好準備工作:準備調查過程中需要的圖文資料、影像資料、統計資料和指南針、通信工具、文具、專用儀器等工具。為了調查工作順利進行還需要進行小組分工,確定聯系方法、組織紀律、突發事件的處理方法等工作。例如,材料中提到了預習、準備工作。
④設計調查清單:調查清單包含調查步驟、分組安排、調查任務等內容。例如,材料中提到了設計調查清單。
⑤制定調查預案:任何活動尤其是野外調查一定要設置預案,保證任務的完成以及人身的安全。
⑥進行調查:按照既定計劃,實施野外調查。
⑦整理材料,書寫報告:對調查所得的材料要及時加以整理分析;根據調查所得的材料,圍繞課題,實事求是地寫成調查報告。
(2)教學意義:
①有益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地理調查對正確理解地理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為課堂上和書本上抽象的知識提供極為生動形象的例證和解釋,可以豐富學生的地理表象和地理感性認識,可以使學生通過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而看到地理知識的價值。
②有益于學生地理知識的擴展和地理技能的發展。
地理活動可以使學生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接觸地理事物和現象,有利于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開闊地理視野、拓展知識領域、提升地理技能。
③有益于學生掌握地理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
地理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機會親身對周圍的地理環境進行觀察和研究,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也能夠培養其搜集和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同時地理實踐活動的實踐性強,對地理儀器的操作等可以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能力等。
④有益于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升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地理實踐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交流、團結協作、解決問題及克服困難等方面的能力,利于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加深學生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認識,激發其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使其形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利于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其形成正確的人地觀。
30.【參考答案】
(1)孫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述法、地圖法、小組討論法、談話法等。
例如,教學片段三中運用了地圖法:孫老師讓學生通過讀“世界熱帶雨林分布示意圖”,找出熱帶雨林的主要分布地區。學生讀圖后,總結了世界熱帶雨林的主要分布地區。
(2)①熱帶雨林在當地的水循環過程中發揮了什么作用?
②熱帶雨林如果被破壞,會對當地的水循環產生什么影響?對自然環境產生什么危害?
(3)片段四應該補充有關熱帶雨林被破壞之前與被破壞之后當地的自然環境狀況以及世界范圍內的自然環境狀況的資料。
作用:片段四的資料只能顯示出熱帶雨林在當地水循環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反映出其對周邊乃至全球環境的影響,尤其是熱帶雨林的存在與否對環境的影響。所以,只有展示熱帶雨林被破壞前后周邊乃至全球環境的狀況,才能體現出熱帶雨林的重要性:同時完整的材料也便于學生對問題的整體探究。
四、教學設計題
31.【參考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小流域的概念,能說出小流域中水土流失的過程、治理措施和治理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學會從資料、圖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地觀,樹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教學過程要點:
一、導入
設置疑問導入。教師展示不同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提問不同地區的水土流失的治理有什么不同及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應該怎么治理,引發學生思考,導人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疑問激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新課教學
1.小流域的概念
【教師】提問:什么是小流域?
【學生】結合教材,找出小流域的概念。
【教師】結合黃土高原的案例,明確小流域的概念。
2.小流域水土流失的過程
【活動】教師展示黃土高原小流域水土流失過程的視頻,并提問小流域水土流失的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觀看視頻資料,分組交流討論,總結小流域水土流失的過程。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一步總結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過程,說明從泥沙的產生到輸水輸沙均在小流域內完成。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并討論總結,學生能夠提升提取和總結地理信息的能力。
3.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措施
【活動】教師展示黃河小流域綜合防治的案例材料,提問:
(1)小流域各個部位應該采取什么措施?
(2)小流域治理措施的原則是什么?
【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師生共同總結】結合案例總結出治理措施和原則:堅持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以生物措施
為主,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集中治理,連續治理;保持水土,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建立有機、高效的農、
林、牧業生產體系。
【設計意圖】案例具體形象,有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能夠提升自主歸納、交流合作的能力。
4.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意義
【拓展延伸】教師展示黃土高原小流域治理后的效果圖,提問:
(1)小流域治理后有什么效果?
(2)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意義是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相互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意義:對小流域自然條件的改造和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不僅便于對小流域內的農、林、牧業用地進行合理安排和加強統一管理,還可以利用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經驗,進行大中流域或以縣為單位的大面積治理,推動整個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三、小結與作業
【小結】通過提問的方式,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課后搜集資料,找出一個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案例,總結治理措施。
【設計意圖】課后搜集資料能夠提升學生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課后的案例分析可促使學生進行地理知識與技能的遷移與運用。
微信掃碼下面二維碼進入教師資格微信學習群。
考試題庫>>教師資格證考試題庫試題免費刷
備考資料>>教師資格證各科思維導圖下載
零基礎如何備考?233網校零基礎取證班購課即送教材,5大基礎班級教學,給您備考指路,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