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網校整理了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的知識考點,幫助廣大考生了解教師資格證考試重點及出題方向。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一次通關攻略,立即查看>>
第二節 中學生的情緒發展
命題點1:情緒
情緒一般指個體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情景中直接產生的心理體驗和相應的反應。
(一)情緒的基本分類
關于情緒的類別,長期以來說法不一。我國古代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七情說;美國心王里學家普拉切克提出了八種基本情緒:悲痛、恐l具、驚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還有的心理學家提出了九種類別。雖然類別很多,但—般認為有四種基本,情緒,即快樂、憤怒、恐懼和悲哀。
1.快樂
快樂是指一個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達到后產生的情緒體驗。由于需要得到滿足,愿望得以實現,心理的急迫感和緊張感解除,快樂隨之而生。快樂有強度的差異,從愉快、興奮到狂喜,這種差異是和所追求的目的對自身的意義以及實現的難易程度有關。
2.憤怒
憤怒是指月斤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礙,愿望無法實現時產生的情緒體驗。憤怒時緊張感增加,有時不能自我控制,甚至出現攻擊行為。憤怒也有程度上的區別,—般的愿望無法實現時,只會感到不快或生氣,但當遇到不合理的阻礙或惡意的破壞時,憤怒會急劇爆發。這種情緒對人的身心的傷害也是明顯的。
3.恐懼
恐懼是企圖擺脫和逃避某種危險情景而又無力應付時產生的情緒體驗。所以,恐懼的產生不僅僅由于危險情景的存在,還與個人排除危險的能力和應付危險的手段有關。一個初次出海的人遇到驚濤駭浪或者鯊魚襲擊會感到恐懼無比,而一個經驗豐富的水手對此可能已經司空見慣,泰然自若。嬰兒身上的恐懼情緒表現較晚,可能是與他對恐懼情景的認知較晚有關。
4.悲哀
悲哀是指心愛的事物失去時或理想和愿望破滅時產生的情緒體驗。悲哀的程度取決于失去的事物對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悲哀時帶來的緊張的釋放,會導致哭泣。當然,悲哀并不總是消極的,它有時能夠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二)情緒狀態分類
情緒狀態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響下,一段時間內各種情緒體驗的一般特征表現。根據情緒狀態的強度和持續時間,青少年學生主要的情緒狀態可分為心境、激情、熱情和應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和持久的情緒狀態。生活中我們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件喜事讓我們很長時間保持著愉快的心情;但有時候一件不如意的事也會讓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憂心怕忡,情緒低落,這些都是心境的表現。
心境具有彌散性和長期性。心境的彌散性是指當人具有了某種心境時,這種心境表現出的態度體驗會朝向周圍的一切事物。一個在單位受到表彰的人,覺得心情愉快,回到家里同家人會談笑風生,遇到鄰居會笑臉相迎,走在路上也會覺得天高氣爽;而當他心情郁悶時,在單位、在家里都會情緒低落、無精打采,甚至會“對花落淚,對月傷情”。古語中說人們對同一種事物,“憂者見之而憂,喜者見之而喜”,也是心境彌散性的表現。心境的長期性是指心境產生后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導人的情緒表現。雖然基本情緒具有情境性,但心境中的喜悅、悲傷、生氣、害怕卻要維持一段較長的時間,有時甚至成為人一生的主導心境。如有的人一生歷盡坎坷,卻總是豁達、開朗,以樂觀的心境去面對生活;有的人總覺得命運對自己不公平或覺得別人都對自己不友好,結果總是保持著抑郁愁悶的心境。
導致心境產生的原因很多,生活中的順境和逆境,工作、學習上的成功和失敗,人際關系的親與疏,個人健康的好與壞,自然氣候的變化,都可能引起某種心境。但心境并不完全取決于外部因素,還同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聯系。一個有高尚的人生追求的人會無視人生的失意和挫折,始終以樂觀的心境面對生活。陳毅元帥的《梅嶺三章》可以說就是這種心境的體現。
心境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心境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常態,人們每天總是在一定的心境中學習、工作和交往,積極良好的心境可以提高學習和工作的績效,幫助人們克服困難,保持身心健康;消極不良的心境則會使人意志消沉、悲觀絕望,無法正常工作和交往,甚至導致一些身心疾病。所以,保持一種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心境對每個人都有重要意義。
2.激情
激情是一種爆發強烈而持續時間短暫的情緒狀態。人們在生活中的狂喜、狂怒、深重的悲痛和異常的恐懼等都是激情的表現。和心境相比,激情在強度上更大,但維持的時間一般較短暫。
激情具有爆發性和沖動性,同時伴隨有明顯的生理變化和行為表現。當激情到來的時候,大量心理能量在短時間內積聚而出,如疾風驟雨,使得當事人失去了對自己行為的控制力。《儒林外史》中的范進聽到自己金榜題名,狂喜之下竟然意識混亂、手舞足蹈、瘋瘋癲癲:有些人在暴怒之下,雙目圓睜、咬牙切齒,甚至拳腳相加。但這些激情在宣泄之后,人又會很快平息下來,甚至出現精力衰竭的狀態。
激情常由生活事件所引起,那些對個體有特殊意義的事件會導致激情,如考上大學、找到滿意的工作等;出乎意料的突發事件會引起激情,如多年失去音信的親人突然回歸,常會欣喜若狂。
另外,違背個體意愿的事件也會引起激情,中國古書中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伍子胥過昭關,因擔心被抓回楚國,父仇不能報,一夜之間竟然愁白了頭。可見,不同的生活事件會引起不同的激情。
激情對人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一方面,激情可以激發內在的心理能量,成為行為的巨大動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所創造。如戰士在戰場上沖鋒陷陣、一往無前;畫家在創作中,盡情揮灑、渾然忘我;運動員在報效祖國的激情感染下,敢于拼搏,勇奪金牌。但另一方面,激情也有很大的破壞性和危害性。激情中的人有時任性而為,不計后果,對人對己都造成損失。一些青少年犯罪,就是在激情的控制下,一時沖動,釀成大錯。激情有時還會引起強烈的生理變化,使人言語混亂、動作失調,甚至休克。所以,在生活中應該適當地控制激情,多發揮其積極作用。
3.熱情
熱情是一種介于心境和激情之間的中間情緒狀態,熱情是一種比較強烈、穩定而持久的情緒狀態,熱情是保證個體行為的基本動力,它不僅影響個體的認知活動,也影響個體的意志行動。
誘導人產生積極熱情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熱情也具有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兩重性。
4.應激
應激是出乎意料的緊張和危急情況引起的情緒狀態。如在日常生活中突然遇到火災、地震,飛行員在執行任務中突然遇到惡劣天氣,旅途中突然遭到歹徒的搶劫等,無論天災還是人禍,這些突發事件常常使人們心理上高度警醒和緊張,并產生相應的反應,這都是應激的表現。
人在應激狀態下常伴隨明顯的生理變化,這是因為個體在意外刺激作用下必須調動體內全部的能量以應付緊急事件和重大變故。這個生理反應的具體過程為:緊張刺激作用于大腦,使得下丘腦興奮,腎上腺髓質釋放大量腎上腺素和去甲狀腺素,從而大大增加通向體內某些器官和肌肉處的血流量,提高機體應付緊張刺激的能力。加拿大心理學家塞里把整個應激反應過程分為動員、阻抗和衰竭三個階段:首先是有機體通過自身生理機能的變化和調整做好防御性的準備;其次是借助呼吸心率變化和血糖增加等調動內在潛能,應對環境變化;最后當刺激不能及時消除時,持續的阻抗使得內在機能受損,防御能力下降,從而導致疾病。
應激的生理反應大致相同,但外部表現可能有很大差異。積極的應激反應表現為沉著冷靜、急中生智,全力以赴地去排除危險、克服困難i消極的應激反應表現為驚慌無措、一籌莫展,或者發動錯誤的行為,加劇了事態的嚴重性。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表現,既同個人的能力和素質有關,也同平時的訓練和經驗積累有關。如果接受過防火演習和救生訓練,遇到類似的突發事故,就能正確及時地逃生和救人。
[page]命題點2:情感
(一)情感概念
情感一般指個體意識到自己與客觀事物的關系后而產生的穩定的、深刻的心理體驗和相應的反應,是內心自發引起的心理活動。
(二)情感分類
情感是同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態度體驗。人的社會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標準去評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時產生的情感體驗。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道德標準,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崇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見義勇為和互幫互助等。在青年期,隨著世界觀的初步形成和人生理想的確立,人的情感也更為獨立和穩定,并對人的行為有一種持久而強大的推動力。當一個人的行為符合自己的理想和價值追求時,就會感到自尊、自重,有一種自豪感:當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同自己堅持的理想和價值標準相違背時,就會感到痛苦、懊晦,甚至喪失自尊心。顯然,這種情感體驗具有明顯的自覺性,能對自己的行為產生調控和監督作用。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動中,認識和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例如,人們在探索未知事物時表現出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科學研究中面臨新問題時的驚訝、懷疑、困惑和對真理的確信,問題得以解決并有新的發現時的喜悅感和幸福感,這些都是人們在探索活動和求知過程中產生的理智感。人們越積極地參與智力活動,就越能體驗到更強烈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們從事學習活動和探索活動的動力。當一個人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和意義,感到獲得知識的樂趣以及追求真理過程中的幸福感時,他就會不計名利得失,以一種忘我的奉獻精神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居里夫婦在提煉鐳的艱辛歷程中以及發現鐳的那一刻,所體驗到的理智感是非常強烈的。
3.美感
美感是用一定的審美標準來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在客觀世界中,凡是符合我們的審美標準的事物都能引起美的體驗。一方面,美感可以由客觀景物引起,例如,桂林山水的秀麗、內蒙古草原的蒼茫、故宮的絢麗輝煌、長城的蜿蜒壯美,可以使人體驗到大自然的美和人的創造之美;另一方面,人的容貌舉止和道德修養也常能引發美感,甚至一個人身上善良、純樸的性格,率直、堅強的品性,比身材和外貌更能體現人性之美。人在感受美的時候通常會產生一種愉快的體驗,而且表現出對美的客體的強烈的傾向性。所以,美感體驗有時也能成為人的行為的推動力。
在生活中,由于人的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的多樣化,對美的見解也多有不同。例如,有的人喜歡花好月圓的美,有的人卻以丑木、怪石為美;有的人喜歡絢麗和精致的美,有的人卻喜歡悲壯和蒼涼之美。
美感受社會生活條件的限制。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人們對美的評價標準不盡相同,對美的體驗也自然不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觀念的開放,人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異域風俗和文化。我們應該教育學生在堅持本民族傳統文化中正確的審美觀念的同時,去鑒別和吸收別國文化中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
[page]命題點3:情緒與情感的關系
(一)情緒與情感的區別
1)情緒的產生與機體的生理性需要、自然需要有關;而情感的產生則與人的社會性需要有關:
2)情緒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心理現象;而情感則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
3)從發生角度看,情緒發生較早,為人和動物所共有;情感則發生得較晚,是人類所特有的,是個體社會化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
4)情緒具有外顯性和沖動性,而情感則具有內隱性與持久性;
5)從穩定性程度看,情緒具有情境性和動搖性,而情感則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穩固的情感體驗是情緒概括化的結果。
(二)情緒與情感的聯系
情緒和情感作為一種主觀體驗,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但它反映的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情緒和情感是兩種難以分割而又有區別的主觀體驗,二者之間密切聯系、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1)情緒變化受情感制約,情感在情緒變化中得以體現;
2)情緒是情感的外在表現,情感是情緒的本質內容;
3)情緒和情感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
[page]命題點4: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
(一)憂郁
常表現為情緒低落、心情悲觀、郁郁寡歡、思維遲緩、焦慮、沮喪、壓抑、苦悶、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
如果你感覺整本書都是考點,可能你需要一套網校課程,讓講師幫你劃重點!如果你感覺教材學不完,知識考點記不住,多半是沒找對學習方法。233網校推出多層次多種輔導方案,高效通關從選課報名開始。去選課>>
有這類心理問題的同學一般能基本適應學校生活,但心理壓抑、情緒苦悶,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對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危害較大。具體表現為:
1)興趣衰退。這類同學對生活的興趣明顯減退,不僅對學校、社會中各種新鮮事物不感興趣,而且對自己以前的興趣愛好也基本丟失。
2)缺乏自信。自我評價過低、妄自菲薄,并有內疚后悔等自責傾向,多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對自己的失敗估計。如學習成績較好,但堅持認為自己學習很差,以后肯定不能畢業。
3)精力衰退。自感疲憊無力,不能進行復雜思考和較強運動。這類同學往往感到聽課、做作業時,頭腦無法興奮起來,但一般無雜念而是一片空白,體育課甚至日常生活無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從心之感。
4)封閉退縮。不愿交往,情緒苦悶且封閉,不訴說也不寫日記。這類同學通常能維持和其他同學、老師的一般性交往,但被動勉強,交往內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們的退縮往往出于自卑和認為任何人都無法幫助自己。
5)軀體不適。伴有軀體癥狀,如頭疼、背痛、肢體酸痛等,還有失眠等睡眠障礙,有些同學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觀失望。覺得生活中一切都沒什么意義,感到前途渺茫;想前進、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標;有時下決心改變自己,但沒有付諸行動的勇氣;無望、無助感強烈。
(二)焦慮
個體處于一定的應激狀態便會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的。焦慮的心理問題是指一種無明確對象、無法擺脫的焦慮狀態,可分為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兩種形式。
1)急性焦慮,又稱驚恐發作。以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為典型特征,有“大禍臨頭”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頭暈目眩等,還可能有出汗、發抖、腹痛等。急性焦慮的發作急劇,很難預料,但持續時間不長,一般1~20分鐘,長達數小時。發作后虛弱無力,但焦慮體驗不明顯,數日后恢復。
2)慢性焦慮,又稱廣泛性焦慮。在焦慮型中較為常見,表現為持續性的緊張和不安;學習、活動時心煩意亂,記憶和思維受阻;交往中緊張、易激惹;遇事時驚慌失措,總往壞處想等。明知客觀上并不存在威脅、危險和失敗結局,是主觀上過慮,但無法控制,惶惶不可終日。同時出現心悸、口干、出汗、臉色蒼白以及震顫、發抖、肉跳、緊張性疼痛、睡眠障礙和夢驚等現象。
(三)恐懼
這種心理問題指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際交往時產生異常恐懼并主動回避以消除不安。中學生中較常見的為社交恐懼和學校恐懼,而且前者有增長的趨勢。
(1)社交恐懼。主要特點是在人際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尷尬、笨拙、遲鈍、怕成為別人的恥笑對象,而不敢在公開場合講話、做作業、吃飯等,以至不能正常與人交往;看著對方即自感面紅耳赤、表情異樣,而且卟白被對方覺察,從而回避目光相遇,嚴重者會發展到足不出戶。
(2)學校恐懼。通過明顯的焦慮和軀體癥狀的結合而體現出來的對上學的非理性的緊張和恐懼。如害怕看校門、害怕見到老師和同學、害怕學習、回避學校生活。
(四)孤獨
孤獨的表現一般是消沉、脆弱、萎靡不振、痛苦。孤獨感是青春期中一種常見的情緒感受。在青少年時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并逐漸建立,產生了解別人內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齡人接受的需要。正因為這樣,他們會將自己隱藏起來。一方面他們覺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愿告訴別人,有一種封閉心理;另一方面他們又特渴望別人能真正了解自己。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陷入惆悵和苦惱,產生孤獨感。
一般而言,短暫的或偶然的孤獨不會造成心理行為紊亂,但長期或嚴重的孤獨可引發某些情緒障礙,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強迫
這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強迫沖動或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心理問題。自己能意識到這些表現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擺脫,深為焦慮和不安。它對同學的學習、生活和在校適應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應及時接受輔導。具體表現為:
1)強迫觀念。如腦內反復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別人對自己說的話:作業或考試后總覺得寫錯了字或做錯了題,上學路上總疑惑忘帶書或文具;總是擔心考試失敗、挨老師批評,擔心自己會發胖等無實際意義的想法。
2)強迫沖動和強迫動作。如在考試時,總覺得想要大小便,但并不去上廁所;看到老師或父母總是想辱罵、吵鬧或打架,但表面上卻順從平靜;反復檢查自己任何一次作業或試卷;總是在路上數石塊數或步數。
(六)憤怒
因思維片面、偏激、控制沖動能力差,當愿望不能實現或為達到目的的行動受到挫折而產生的一種憤懣、緊張而不愉快的情緒。
青春期是生長發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重大轉折期。此時期中學生由于年齡不足、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及知識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為上往往盲目性較大,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情緒容易波動,容易產生憤怒情緒。在這段時間里,學生需要老師和家長以很大的耐心和廣闊的胸懷不斷地引導和幫助。
[page]命題點5:中學生的情緒特點
1.易感性、沖動性、爆發性
中學生的情緒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常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有很大的易感性;又因其白控能力不強,會產生沖動性;一旦激起某種性質的情感,情緒就會如火山般猛烈爆發,表現出爆發性。
2.不穩定性、兩極性
由于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定型,認知能力還有待提高,他們的情緒活動往往強烈而不能持久。情緒活動隨著其認知標準的改變而改變,情緒易出現不穩定狀態。今天情緒高漲、精神振奮,明天可能情緒低落、萎靡不振;今天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明天可能十艮之入骨,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兩極性體現在復雜與簡單共存,強與弱共存,波動和穩定共存。
3.外露性、內隱性
隨著中學生認知范圍的擴大、個人知識經驗的積累、自我意識的逐漸成熟,青少年學生的情緒情感體驗的自我認識、自我觀察、自我控制能力逐漸增強;但中學生畢竟閱歷較淺,所以既表現出強烈的情緒情感反應,內心深處存在希望被理解的強烈愿望,依然比較坦誠、率直;同時又體現出微妙的內隱性,開始表現為逐漸控制、壓抑自己的情緒。
一方面青少年會因為成功或收獲而使快樂的情緒體驗延長成為積極良好的心境:另一方面因挫折或失敗會使不愉快的消極情緒延長成為不良的心境,這體現出青少年情緒心境化的特點。
[page]命題點6: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
1.良好情緒的標準
(1)有良好情緒的學生能正確反映一定的環境的影響
有良好情緒的學生善于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但應該鼓勵學生表達積極的情緒,同時也應該允許學生表達消極情緒,因為壓抑消極情緒對身心健康是有害的。但在學生表達消極情緒后,還應該正確引導他們予以克服。
(2)有良好情緒的學生能對引起情緒的刺激做出適當強度的反應
當教師發現學生對某些事情表現出的情緒過度強烈或過分抑制時,就應該注意這是不正常的。
(3)有良好情緒的學生應該具備情緒反應的轉移能力
如果引起積極情緒的刺激環境消失了,學生還長時間地陶醉在愉快、興奮的情緒中,這是不適當的。同樣,陷入消極情緒而不能自拔的學生,也會影響自己的學習或活動效率。
(4)良好的情緒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如一個學生表現出來的情緒特點與他所處的年齡階段應有的情緒特點不相符合,則需引起老師的注意,并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
2.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方法
(1)引導形成正當、合理的需要
當某種需要得到滿足時,人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因此中學生對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否則就會因自己非能力所及的志向而終日郁郁不樂;對客觀事物也要有正確的認識,這樣才不會因遇到挫折而苦惱。
(2)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具有共產主義人生觀和遠大理想的人,就會勝不驕,敗不餒,情緒穩定而深沉。個人主義嚴重的人,往往斤斤計較,情緒就會因此而波動較大。
(3)鍛煉身體
情緒與身體狀況密切相連。身體健康的人常常表現出精神振奮、心情開朗等積極的情緒。
(4)培養幽默感
幽默是一種優美的、健康的品質,它可以活躍氣氛,驅除憂愁。
(5)培養消除不良情緒的能力
不良情緒出現時,不能簡單地抑制它。否則一旦有適當的機會,它還會發泄出來。要消除不良情緒,一要認識到不良情緒的存在;二要找出不良情緒的產生原因;三要掌握一些調節和消除不良情緒的方法,如自我暗示、適應和用意志控制情緒等。
3.引導中學生情緒調節的方法
①教會學生形成適宜的情緒狀態;
②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
③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的意識;
④正確調整情緒;
⑤保持和創造快樂的情緒。
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什么?233網校講師為你點撥各章節核心考點,點擊查看>>
熱點推薦: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章節難易分析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章節習題
小編推薦>>2016年告別盲目備考,233網校教研團隊精心打造高通過率套餐班,全程內部鎖分,保障一次過關!2016年教師資格高效鎖分套餐班如下:
統考VIP班(¥480/套) |
中學統考學科VIP班(¥680/套) |
包含:(初中語文+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 | |
包含:兩科(精講班+習題班+真題解析班)
適合:河北、山東、河南等24個統考區 特色:1、為統考教師資格專業打造 2、針對性的講解必考點及重難點 3、歷年真題講解及技巧點撥 4、高含金量內部提分資料 5、90%知識點全面精講+配套習題 協議:簽約通關,不過免費重學 現在報名滿300減50 |
包含:(初中英語+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 |
包含:(初中地理+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 | |
包含:(初中生物+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 | |
包含:(高中化學+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 | |
包含:(初中音樂+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 | |
學習交流平臺:微信jiaoshi_233| QQ群 加入我們,分享學習樂趣!另外,還可掃一掃以下二維碼,下載233網校手機APP,考試報考一手全掌握,迅速了解考試,還能隨時隨地免費做海量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