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固定資產
整個章節思路購入—持有—處置
一、固定資產的成本,是指企業購建某項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這些支出包括直接發生的價款、運雜費、包裝費和安裝成本等,也包括間接發生的,如應承擔的借款利息、外幣借款折算差額以及應分攤的其他間接費用(民用航空運輸企業的高價周轉件,應當確認為固定資產)(特殊行業的特定固定資產,確定其初始入賬成本時還應考慮棄置費用)
二、購買固定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如分期付款購買固定資產),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固定資產的成本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確定。實際支付的價款與購買價款的現值之間的差額,應當在信用期間內采用實際利率法進行攤銷,攤銷金額除滿足借款費用資本化條件應當計入固定資產成本外,均應當在信用期間內確認為財務費用,計入當期損益。即按所購固定資產購買價款的現值,借記“固定資產”科目或“在建工程”科目,按應支付的金額,貸記“長期應付款”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未確認融資費用”科目。
借:固定資產——融資租入固定資產
(公允價值與現值兩者較低者+初始直接費用)
未確認融資費用(差額)
貸:長期應付款——應付融資租賃款(最低租賃付款額)
銀行存款(初始直接費用)
三、在建工程領用材料,視同銷售但是不確認收入
四、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如果變更了屬于估計變更,相關鏈接在16章)(注意折舊期間)
五、已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但尚未辦理竣工決算的固定資產,應當按照估計價值確認為固定資產,并計提折舊;待辦理了竣工決算手續后,再按實際成本調整原來的暫估價值,但不需要調整原已計提的折舊額。
六、賬面價值、賬面余額、賬面凈值的區別
七、與固定資產有關的更新改造等后續支出,符合固定資產確認條件的,應當計入固定資產成本,同時將被替換部分的賬面價值扣除。企業一般應將該固定資產的原價、已計提的累計折舊和減值準備轉銷,將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轉入在建工程,并停止計提折舊。固定資產發生的可資本化的后續支出,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在固定資產發生的后續支出完工并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再從在建工程轉為固定資產,并按重新確定的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計提折舊。
八、持有待售的固定資產從劃歸為持有待售之日起停止計提折舊和減值測試
九、企業因出售、報廢、毀損、對外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轉出的固定資產,按該項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借記“固定資產清理”科目,按已計提的累計折舊,借記“累計折舊”科目,按其賬面原價,貸記“固定資產”科目。已計提減值準備的,還應同時結轉減值準備。
十、固定資產盤盈屬于差錯更正(相關鏈接在第16章)
經典練習:
1、單選
甲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該公司董事會決定于2007年3月31日對某生產用固定資產進行技術改造。2007年3月31日,該固定資產的賬面原價為5000萬元,已計提折舊為3000萬元,未計提減值準備;該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壽命為20年,預計凈殘值為零,按直線法計提折舊。為改造該固定資產領用生產用原材料500萬元,相應的增值稅額85萬元,發生人工費用190萬元,領用工程用物資1300萬元;被拆除的原固定資產上的部分部件的原價為1000萬元。假定該技術改造工程于2007年9月25日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并交付生產使用,預計尚可使用壽命為15年,預計凈殘值為零,按直線法計提折舊。甲公司2007年度對該生產用固定資產計提的折舊額為( A )萬元。
A.123.75
B.127.5
C.129
D.130
2、單選
2007年3月31日,甲公司采用出包方式對某固定資產進行改良,該固定資產賬面原價為360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為5年,已使用3年,預計凈殘值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甲公司支付出包工程款96萬元。假定在改良期間該固定資產無替換部分。2007年8月31日,改良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并投入使用,預計尚可使用4年,預計凈殘值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2007年度,該固定資產應計提的折舊為(C)
A.128萬元
B.180萬元
C.308萬元
D.38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