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參考答案
(1)
借:投資性房地產 44 000
貸:銀行存款 44 000
(2)
借:投資性房地產 1 5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 500
借:所得稅費用 87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875
(3)2011年12月31日投資性房地產賬面價值為45 500萬元,計稅基礎=44 000-2 000=42 000(萬元),應納稅暫時性差異=45 500-42 000=3 500(萬元),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3 500×25%=875(萬元)。
(4)
借:固定資產 50 000
貸:投資性房地產 45 500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4 500
借:所得稅影響 1 62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1 625
(5)2013年12月31日該寫字樓的賬面價值=50 000-50 000/20=47 500(萬元),計稅基礎=44 000-2 000×3=38 000(萬元),應納稅暫時性差異=47 500-38 000=9 500(萬元),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9 500×25%=2 375(萬元)。
(6)
借:固定資產清理 40 000
累計折舊 10 000
貸:固定資產 50 000
借:銀行存款 52 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 40 000
資產處置損益 12 000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 2 125
貸:所得稅費用 2 125
2、參考答案
(1)F專利技術的入賬價值=400+400×3.47=1 788(萬元)。
借:無形資產 1 788
未確認融資費用 212
貸:銀行存款 400
長期應付款 1 600
(2)2015年專利技術的攤銷額=1 788/10=178.8(萬元)。
借:制造費用(生產成本) 178.8
貸:累計攤銷 178.8
(3)
2015年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攤銷金額=(1 600-212)×6%=83.28(萬元);
2015年12月31日長期應付款的攤余成本=(1 600-400)-(212-83.28)=1 071.28(萬元)。
(4)
借:銀行存款 1 500
累計攤銷 178.8
資產處置損益 109.2
貸:無形資產 1 788
3、參考答案
(1)
2015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9520+500-200+180=10000(萬元);
2015年度的應交所得稅=10000×25%=2500(萬元)。
(2)
資料一,對遞延所得稅無影響。
分析:非公益性現金捐贈,本期不允許稅前扣除,未來期間也不允許抵扣,未形成暫時性差異,形成永久性的差異,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資料二,轉回遞延所得稅資產50萬元。
分析:2015年年末保修期結束,不再預提保修費,本期支付保修費用300萬元,沖減預計負債年初余額200萬元,因期末不存在暫時性差異,需要轉回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50萬元(200×25%)。
資料三,稅法規定,尚未實際發生的預計損失不允許稅前扣除,待實際發生損失時才可以抵扣,因此本期計提的壞賬準備180萬元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45萬元(180×25%)。
(3)
資料一:
不涉及遞延所得稅的處理。
資料二:
借:所得稅費用 50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50
資料三: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45
貸:所得稅費用 45
(4)當期所得稅(應交所得稅)=10000×25%=2500(萬元);遞延所得稅費用=50-45=5(萬元);2015年度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2500+5=2505(萬元)。
(5)
①購買日合并財務報表中應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360-200)×25%=40(萬元)。
②商譽=合并成本-購買日應享有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考慮遞延所得稅后)的份額=10900-(10000+160-40)×100%=780(萬元)。
抵銷分錄:
借:存貨 160
貸:資本公積 160
借:資本公積 40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40
借:股本 2000
未分配利潤 8000
資本公積 120
商譽 780
貸:長期股權投資 10900
熱點推薦>>2018年中級會計師考前必背沖刺資料
2018中級會計師零基礎全科通關方案,機考原題揭秘,報名送2套押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