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通貨膨脹的治理
考試內容:
通貨膨脹對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的影響,對金融秩序的影響,對社會穩定的影響。
治理通貨膨脹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指數與幣制改革政策。
我國通貨膨脹發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和所采取的治理對策。
一、治理通貨膨脹的必要性
(一)通貨膨脹對社會再生產的負面影響
首先,通貨膨脹不利于生產的正常發展。通貨膨脹初期,會對生產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這種刺激作用是遞減的,隨之而來的就是對生產的破壞性影響。
其次,通貨膨脹打亂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
第三,通貨膨脹是一種強制性的國民收入再分配。一般來說,依靠固定薪金維持生活的職員,由于薪金的調整總是慢于物價上升,因此是主要的受害群體。雇主尤其是從事商業活動的雇主,是通貨膨脹的受益者。通貨膨脹對分配的影響還表現在債權債務關系中,那些以一定利率借得貨幣的債務人,由于通貨膨脹降低了實際利率,使他們的實際債務減輕,因而是受益者;而那些以一定利息為報酬持有債權的人,則由于實際利率下降而受到損失。
第四,通貨膨脹降低了人們的實際消費水平。
(二)通貨膨脹對金融秩序的負面影響
(三)通貨膨脹對社會穩定的負面影響
二、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
(一)緊縮的需求政策
通貨膨脹的一個基本原因在于總需求超過了總供給,因此,政府可以采取緊縮總需求的政策來治理通貨膨脹。緊縮總需求的政策包括緊縮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
1.緊縮性的財政政策
增收節支、減少赤字。一般包括以下措施:(1)減少政府支出。一是削減購買性支出,包括政府投資、行政事業費等;二是削減轉移性支出, (2)增加稅收。(3)發行公債。
2.緊縮性的貨幣政策
有以下措施:(1)提高法定存款準備率。 (2)提高再貼現率。 (3)公開市場賣出業務。 (4)直接提高利率。
(二)積極的供給政策
積極運用刺激生產的方法增加供給來治理通貨膨脹。倡導這種政策的學派被稱為供給學派,其主要措施有:
1.減稅
2.削減社會福利開支
3.適當增加貨幣供給,發展生產
4.精簡規章制度
(三)從嚴的收入政策
確切地說,收入政策應被稱為“工資—價格政策”。收入政策主要針對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通過對工資和物價上漲進行直接干預來降低通貨膨脹。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收入政策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措施:
1.工資—物價指導線
政府根據長期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增長率來確定工資和物價的增長標準,并要求各部門將工資—物價的增長控制在這一標準之內。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2.以稅收為基礎的收入政策
政府規定一個恰當的物價和工資增長率,然后運用稅收的方式來罰物價和工資超過恰當增長度的企業和個人。
3.工資—價格管制及凍結
第二節 通貨膨脹的治理
考試內容:
通貨膨脹對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的影響,對金融秩序的影響,對社會穩定的影響。
治理通貨膨脹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指數與幣制改革政策。
我國通貨膨脹發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和所采取的治理對策。
一、治理通貨膨脹的必要性
(一)通貨膨脹對社會再生產的負面影響
首先,通貨膨脹不利于生產的正常發展。通貨膨脹初期,會對生產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這種刺激作用是遞減的,隨之而來的就是對生產的破壞性影響。
其次,通貨膨脹打亂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
第三,通貨膨脹是一種強制性的國民收入再分配。一般來說,依靠固定薪金維持生活的職員,由于薪金的調整總是慢于物價上升,因此是主要的受害群體。雇主尤其是從事商業活動的雇主,是通貨膨脹的受益者。通貨膨脹對分配的影響還表現在債權債務關系中,那些以一定利率借得貨幣的債務人,由于通貨膨脹降低了實際利率,使他們的實際債務減輕,因而是受益者;而那些以一定利息為報酬持有債權的人,則由于實際利率下降而受到損失。
第四,通貨膨脹降低了人們的實際消費水平。
(二)通貨膨脹對金融秩序的負面影響
(三)通貨膨脹對社會穩定的負面影響
二、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
(一)緊縮的需求政策
通貨膨脹的一個基本原因在于總需求超過了總供給,因此,政府可以采取緊縮總需求的政策來治理通貨膨脹。緊縮總需求的政策包括緊縮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
1.緊縮性的財政政策
增收節支、減少赤字。一般包括以下措施:(1)減少政府支出。一是削減購買性支出,包括政府投資、行政事業費等;二是削減轉移性支出, (2)增加稅收。(3)發行公債。
2.緊縮性的貨幣政策
有以下措施:(1)提高法定存款準備率。 (2)提高再貼現率。 (3)公開市場賣出業務。 (4)直接提高利率。
(二)積極的供給政策
積極運用刺激生產的方法增加供給來治理通貨膨脹。倡導這種政策的學派被稱為供給學派,其主要措施有:
1.減稅
2.削減社會福利開支
3.適當增加貨幣供給,發展生產
4.精簡規章制度
(三)從嚴的收入政策
確切地說,收入政策應被稱為“工資—價格政策”。收入政策主要針對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通過對工資和物價上漲進行直接干預來降低通貨膨脹。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收入政策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措施:
1.工資—物價指導線
政府根據長期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增長率來確定工資和物價的增長標準,并要求各部門將工資—物價的增長控制在這一標準之內。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2.以稅收為基礎的收入政策
政府規定一個恰當的物價和工資增長率,然后運用稅收的方式來罰物價和工資超過恰當增長度的企業和個人。
3.工資—價格管制及凍結
三、我國的通貨膨脹及其治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發生了四次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和2007年的非典型性通貨膨脹。
下面對這幾次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采取的對策及其效果進行分析介紹。
(一)1978--1983年
經濟增長與物價上漲的伴隨關系并不很明顯。
計劃價格體制下的嚴重的隱蔽型通貨膨脹問題。
(二)1983--1986年
這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從“雙松”到“雙緊”的第一輪循環。
(三)1986--1990年
這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從“雙松”到“雙緊”的第二輪循環。1988——1989年,當時物價上漲率達到18.5%和17.8%。
(四)1993--1996年
“八五”期間,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基金增長過快,通貨膨脹問題又接踵而至。1993——1996年,當時的物價上漲率分別為13.2%,21.7%(24%),14.8%。
這一階段通貨膨脹的成因很復雜,國家采取“適度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于1996年基本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
(五)2007--2008年
2007--2008年的物價持續上漲被稱為非典型性的通貨膨脹,主要是因為此次持續近一年的物價上漲結構性明顯,持續時間不長,且成因也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