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節 證券估值基本原理
一、價值與價格的基本概念
證券估值是指對證券價值的評估。
(一)虛擬資本及其價格
作為虛擬資本載體的有價證券,本身并無價值,其交換價值或市場價格來源于其產生未來收益的能力。它們的價格運動形式具體表現為:
1.其市場價值由證券的預期收益和市場利率決定,不隨職能資本價值的變動而變動。
2.其市場價值與預期收益的多少成正比,與市場利率的高低成反比。
3.其價格波動,既決定于有價證券的供求,也決定于貨幣的供求。
(二)市場價格、內在價值、公允價值與安全邊際
1.市場價格。有價證券的市場價格是指該證券在市場中的交易價格,反映了市場參與者對該證券價值的評估。根據產生該價格的證券交易發生時間,我們通常又將其區分為歷史價格、當前價格和預期市場價格。
2.內在價值。投資者在心理上會假設證券都存在一個“由證券本身決定的價格”,投資學上將其稱為“內在價值”。這個概念大致有兩層含義:
(1)內在價值是一種相對“客觀”的價格,由證券自身的內在屬性或者基本面因素決定,不受外在因素(比如短期供求關系變動、投資者情緒波動等等)影響。
(2)市場價格基本上是圍繞著內在價值形成的。
有趣的是,由于每個投資者對證券“內在”信息的掌握并不相同,主觀假設(比如未來市場利率、通貨膨脹率、匯率等等)也不一致,即便大家都采用相同的計算模型,每個人算出來的內在價值也不會一樣。
3.公允價值。投資者可以參考當前的市場價格來估計自己持有(或打算買入/賣出)的證券價值,也可以運用特定的估值模型計算證券的內在價值。在證券市場完全有效的情況下,證券的市場價格與內在價值是一致的,但是現實中的證券市場卻并非完全有效。多數情況下,兩者存在差異,而且兩者均存在缺陷。
4.安全邊際。格雷厄姆和多德在其經典著作《證券分析》一書中數十次提及“安全邊際”概念。按照他們的理論,安全邊際是指證券的市場價格低于其內在價值的部分,任何投資活動均以之為基礎。“就債券或優先股而言,它通常代表盈利能力超過利率或者必要紅利率,或者代表企業價值超過其優先索償權的部分;對普通股而言,它代表了計算出的內在價值高于市場價格的部分,或者特定年限內預期收益或紅利超過正常利息率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