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風險管理基礎
風險管理水平是現代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領先的風險管理能力和水平成為商業銀行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1.1 風險與風險管理
1.1.1風險與收益與損失
1.風險的三種定義
(1)風險是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抽象、概括;
(2)風險是損失的可能性:損失的概率分布;符合金融監管當局對風險管理的思考模式;
(3)風險是未來結果(如投資的收益率)對期望的偏離,即波動性,符合現代金融風險管理理念,馬科威茨資產組合理論:風險既是損失的來源,同時也是盈利的基礎。
2.風險與收益的關系:匹配性
3.風險和損失的區別:事前和事后風險:事前概念,損失發生前的狀態損失:事后概念
4.損失類型
預期損失——提取準備金和沖減利潤非預期損失——資本金災難性損失——保險手段
1.1.2風險管理與商業銀行經營
商業銀行是否愿意承擔風險,是否能夠妥善控制和管理風險,將決定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敗。
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三性要求,即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風險管理與商業銀行經營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承擔和管理風險是商業銀行的基本職能,也是商業銀行業務不斷創新發展的原動力。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專業化的風險管理技能;風險的分散(行業、區域、期限、客戶的分散)、對沖(如利率和貨幣互換)和轉移(如資產證券化)。
2.從根本上改變了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從傳統上片面追求擴大規模、增加利潤的粗放經營模式,向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精細化管理模式;從定性分析為主轉向定量分析為主;從分散風險管理轉向全面集中管理。
3.為商業銀行的風險定價提供依據,并有效管理商業銀行的業務組合。
4.健全的風險管理為商業銀行創造附加價值。具有自覺管理、微觀管理、系統管理、動態管理等功能。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降低法律、合規、監管成本。
5.風險管理水平直接體現了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不僅是商業銀行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金融監管的迫切要求。決定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能力的兩個因素:資本金規模、風險管理水平。資本金是吸收損失的緩沖器和最終來源。
1.1.3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發展四個階段:
1.資產風險管理模式階段:20世紀60年代前,偏重于資產業務,強調保持商業銀行資產的流動性。穩健經營,提高安全度,保守。
2.負債風險管理:20世紀60年代,為擴大資金來源,避開金融監管限制,變被動負債為積極性的主動負債;加大了經營風險,提高了杠桿率,加大了經營壓力和不確定性。華爾街的第一次數學革命。馬科維茨不確定條件下的投資組合理論是重要基石。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解釋了一定條件下資產的風險溢價、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的定量關系是重要理論基礎。
3.資產負債風險管理模式:20世紀70年代,通過匹配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經營目標互相代替和資產分散,實現總量平衡和風險控制,缺口分析、久期分析成為重要手段。華爾街第二次數學革命:歐式期權定價模型(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B—S期權定價模型),通過期權這種結構化產品為金融衍生產品定價。。--233網校編輯整理
4.全面風險管理模式:20世紀80年代,非利息收入比重增加,重視風險中介業務。1988《巴塞爾資本協議》標志全面風險管理原則體系基本形成。(1)全球的風險管理體系(2)全面的風險管理范圍(3)全程的風險管理過程(4)全新的風險管理方法(5)全員的風險管理文化
全面風險管理模式已經能夠成為現代商業銀行謀求發展和保持競爭優勢的最重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