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操作風險監控與報告
5.4.1關鍵風險指標法
原則:整體、重要、敏感、可靠、有效
應用流程:①識別與定義關鍵風險指標②設置關鍵風險指標闊值③確認關鍵風險指標④監控和分析關鍵風險指標⑤指定優化或整改方案⑥報告關鍵風險指標⑦關鍵風險指標更新
5.4.2損失數據收集
1. 定義:操作風險損失數據的搜集、匯總、監控、分析和報告工作
2.原則:重要、準確、統一、謹慎
3.步驟:損失事件識別;損失事件填報;損失金額確定;損失事件信息審核;損失數據收集驗證
4.價值:在高級計量法下,用于損失計量和驗證的內部損失數據至少有5年的觀測期,初次,允許使用3年的內部歷史數據
5.4.3風險報告:風險狀況、損失事件、誘因與對策、關鍵風險指標、資本金水平
5.5操作風險資本計量
5.5.1基本指標法
操作風險的監管成本=[前三年的總收入*固定百分比加總]/3
總收入=凈利息收入+凈非利息收入,不包括保險收入、銀行賬戶上出售證券實現的盈利,固定百分比為15%
5.5.2 標準法
(1)將整個業務分成9條業務線,度量每個業務線的風險,再把風險加總。(2)標準法中銀行的產品線:公司金融、交易和銷售、零售銀行、商業銀行、支付和清算、代理服務、資產管理、零售經紀、其他,操作風險資本系數β值如下:①零售銀行、資產管理和零售經紀業務條線為12%②商業銀行和代理服務業務條線為15%③公司金融、支付和結算、交易和銷售、其他條線為18%
5.5.3高級計量法,需要得到監管部門的批準之后才可以使用。一旦通過批準使用了高級計量法,沒有經過監管部門的批準,不能從高級計量法退回到標準法或者是單一指標法。有損失分布法、內部衡量法、打分卡法
1.數據處理①內部損失數據②外部損失數據③情景分析數據④業務經營環境和內部控制要素233網校編輯整理
2.模型建立與計量①損失分布法的方法論②模型的精密度③分布選擇④資本擬合⑤相關性處理⑥模型驗證
①優化操作風險管理流程②促進風險管理文化的轉變③豐富操作風險的管理手段④完善績效考核體系
5.6操作風險控制
5.6.1控制環境:公司治理、內部控制、風險文化
5.6.2風險緩釋
1.業務連續性管理計劃,使得銀行在實際的業務構成中,不中斷實現連續的營業。這主要通過建立災難應急恢復和業務連續方案,明確在中斷事件中恢復服務的備用機制,確保商業銀行在低概率的嚴重業務中斷事件發生時能夠執行這些方案。
2.商業保險,只是操作風險管理的補充手段之一,預防和減少操作風險的發生,最終還是要靠商業銀行自身加強風險管理。
3.業務外包,最終責任人仍然是商業銀行。流程分立項、采購、合同管理、持續管理與監督
5.6.3 主要業務風險控制
1.柜臺業務,泛指通過商業銀行柜面辦理的業務,是商業銀行各項業務操作的集中體現,也是最容易引發操作風險的業務環節。風險點:現金存取款。操作風險的形成原因:柜臺人員安全意識不強,缺乏崗位制約和自我保護意識;柜臺工作強度大,但收入不高,工作缺乏熱情和責任感等等。操作風險控制要點注意的細節:首先嚴格執行各柜臺業務規定,嚴禁不經授權辦理業務查詢;有價單證應該視同現金管理,有價單證應該按照“專人管理,柜員領用”的要求,業務的印章遵循“歸口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只能在業務辦理的時候使用,不能預先加蓋業務印章。印、押、和證相互分管使用,嚴禁混崗操作。庫房管理要求“雙人庫管,同進同出”。
2.法人信貸業務,是國內企業/機構類業務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國內商業銀行最主要的商業銀行業務。
3.個人信貸業務,風險點: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風險點主要包括房地產開發商與客戶串通,或直接使用虛假客戶資料騙取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未核實第一還款來源或在第一還款來源不充足的情況下,向客戶發放個人住房貸款;房產中介機構以虛假購房人名義申請二手房貸款,騙取商業銀行信用;內部勾結編造客戶資料騙取商業銀行貸款等等。對于個人信貸要嚴格做好三查制度即:貸前的調查,貸時或貸中的審查以及貸后的檢查。
4.資金交易業務,三臺職責分工:1.前臺交易;2.中臺風險管理;3.后臺結算清算。風險點:體現權限等級,部門分工,職責分離原則,做到前臺交易和后臺結算分離,自營業務與代客業務分離,業務操作和風險監控分離,建立崗位和部門之間的監督約束機制。
5.代理業務,是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