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及解答
教育學部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分。
1.A2.D3.D4.B5.B6.B7.C8.B9.Bl0.B ll.Bl2.A
二、辨析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13.正確。這是因為教師職業符合以下基本條件:需要專門的知識技能;遵從以奉獻和服務精神為核心理念的職業道德;要接受專業訓練,并為社會權威機構所認可;擁有專業的自主權。
14.錯誤。德育過程是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點:其一,范疇不同。德育過程屬于教育活動,思想品德形成過程屬于素質發展范疇。其二、影響因素不同。其三、結果不同。
三、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5.(1)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或者說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3)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
16.(1)培養學習興趣;(2)抓反復,反復抓;(3)正確對答后進生,關心熱愛后進生;(4)弄清情況,分析原因,了解癥結,對癥下藥。
17.(1)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制約教育目的、課程社會與教育內容、教育發展的規模與速度、學校結構以及教學方法、手段、組織形勢幾方面。
(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學只是技術再生產的手段、教育是生產科學只是技術的手段三方面。
四、論述題:l5分。
18.一方面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有制約作用,它決定教育性質,具體表現在:(1)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目的;(2)決定教育的領導權;(3)決定受教育的權利。另一方面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有反作用,主要表現在:(1)教育通過培養具有一定階級意識的人,維護和鞏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2)教育通過影響社會輿論、道德風尚為政治經濟制度服務;(3)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不起決定作用。
心理學部分
五、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分。
19.A 20.A 21.B 22.A 23.C 24.A25.B 26.B 27.C 28.D 29.B 30.A
六、辨析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31.錯誤。
(1)1948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時,在其憲章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好狀態或完全安寧。
(2)隨著社會的進步,競爭的加劇,心理健康已成為比生理健康更為重要和迫切的問題,正在引起全人類的高度重視。
32.錯誤。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調節和支配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去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七、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33.技能按其性質和特點,可以分為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兩大類。
(1)動作技能的,特點:動作對象的特質性;動作進行的外顯性;動作結構的展開性。
(2)智力技能的特點:動作對象的觀念性;動作進行的內隱性;動作結構的簡縮性。
34.(1)創造思維的基本特點:思維的敏感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獨特性。
(2)創造思維的過程主要包括:準備、醞釀、豁朗和驗證四個階段。
35.記憶的良好品質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識記的敏捷性。(2)記憶的精確性。(3)保持的持久性。(4)記憶的準備性。
八、論述題:l5分。
36.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創設有利于創造思維發揮的環境; (2)激發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發展發散思維,訓練思維的流暢性和靈活性;(4)采取行之有效的創造思維訓練策略。
參考答案及解答
教育學部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分。
1.C 2.D 3.C 4.C 5.C 6.B7.C 8.D 9.B l0.A ll.D l2.A
二、辨析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13.錯誤。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基本方法是觀察法。這是因為班主任可以經常深入到學生學習、勞動、課余和課外生活中去觀察和了解學生,在自然狀態下獲取真實材料。問卷法只是輔助手段。
14.錯誤。因為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基本目的的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兩個重點。
三、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5.任務: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具有感受美、欣賞美的知識和能力;培養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
實施途徑:通過各科教學和課外文藝活動實施美育;通過大自然實施美育;通過社會日常生活實施美育。
16.(1)課外校外教育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各種能力;
(2)課外校外教育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
(3)課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學生開闊眼界,獲得新知識;
(4)課外校外教育是對青少年實施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特長的廣闊天地。
17.(1)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它決定教育的性質,具體表現在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目的、教育的領導權、受教育的權利幾方面。
(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教育通過培養具有一定階級意識的人,維護和鞏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教育通過影響社會輿論、道德風尚為政治經濟制度服務;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不起決定作用幾方面。
四、論述題:l5分。
18.因為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政治經濟制度具有巨大的作用。教育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1)教育是生產科學知識技術的手段;(2)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科學知識技術再生產的手段。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1)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不起決定作用。正是由于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必須實施科教興國戰略;(2)教育通過培養具有一定階級意識的人,維護和鞏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3)教育通過影響社會輿論、道德風尚為政治經濟制度服務。
心理學部分
五、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分。
19.B 20.B 21.D 22.C 23.C 24.A 25.C 26.C 27.B 28.C 29.A 30.D
六、辨析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31.錯誤。(1)無關動作的停止,說明這個學生有可能正在注意地聽課。(2)注意的外部表現,有時與內部狀態不相一致,如貌似注意一件事而實際上心理活動卻指向和集中于另一件事上。在課堂教學中,有時學生貌似在注意聽講,實則已陷入白日夢或注意其他事物。
32.錯誤。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適度的動機有助于問題的解決,過分強烈或微弱的動機都不利于問題的解決,甚至降低解決問題的效率。因此,動機強度與問題解決的思維活動效率之間并不總是呈正比關系。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動機強弱與問題解決的關系,可以描繪成一條“倒轉的u形曲線”,即在一定范圍內問題解決的效率會隨動機的增強而提高,但是如果動機過強,問題解決的效率反而降低。
七、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33.(1)意志和認識的關系:①意志的產生是以認識過程為基礎的;②意志也對認識過程產生很大的影響。
(2)意志和情感的關系:①情感既可以成為意志活動的動力,也可以成為意志活動的阻力;②意志可以控制情感,使情感服從于理智。
(3)情感和認識的關系:①認識過程是產生情感的基礎和前提;②情感即可以成為認識的動力,也可以成為認識的阻力。
34.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區別:心理過程是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及其完成的報考過程。而個性心理是人與人之間的意識傾向和穩定的心理特征上的個別差異。
聯系: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它們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不同方面。這表現在:①個性心理是通過心理過程形成并在心理過程中表現出來的;②已形成的個性心理又積極地制約和調節心理過程的進行,而使心理過程總帶有個性色彩。
35.注意具有選擇功能、維持功能、監督和調節功能。
(1)選擇功能。注意可使人的心理活動在種種刺激中有選擇地指向那些有意義的,符合自身需要的,并且和當前活動有關的刺激。由于注意的作用,刺激物進入感知、動作和記憶的范圍便大大縮小了,其中一些強的、重要的或新的刺激占著優勢,另一些弱的、無關的或非常熟悉的刺激則受到抑制。
(2)保持功能。注意的保持功能表現為心理活動在時間上的延續。注意的保持功能使人從外界獲取的感知信息或從記憶中提取的信息能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在意識中,從而實現對這些信息的深加工,使有用的信息進入長時記憶,為完成當前活動提供有用的信息。
(3)監督和調節功能。在注意狀態下,人可以發現和糾正活動中的錯誤,提高活動的準確性和速度。同時,當活動的條件或人的需要發生變化時,可以適時分配注意和轉移注意,使人能適應變化多端的環境。注意使人實現對活動全程的監督,適時調節,從而順利地完成活動。
八、論述題:l5分。
36.在進行一項有目的的復雜活動時,常需要有意注意的參與。而引起和維持人的有意注意需要一定的條件,所以,在教學中應采取積極措施引起和保持學生的有意注意。
(1)明確目的任務,激發學習動機。在教學中,使學生設立一個明確且適當的學習目標對于學生有意注意的維持是非常必要的。當在教學中所確立的目標清楚、具體且難度適宜時,學生就會知道如何做,而且力所能及,容易受到強化,從而使學生不斷受到激勵,激發其學習動機。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有意注意得到保持。
(2)使學生掌握與學習活動有關的知識技能。在教學中,學生掌握與學習有關的技能,以及與當前教學活動相關的知識經驗,可以更順利地完成任務,逐漸接近目標,獲得良好的反饋,從而使有意注意可以得到更好的維持。
(3)合理組織教學過程,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前已述及,興趣是維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多種方式去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如利用啟發誘導式教學、表揚等積極反饋以及活動形式多樣化等。同時,教學過程應嚴密、緊湊,提供豐富的刺激,使學生的注意能有效地保持。
(4)確立合理的教學常規,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確立合理的教學常規,使學生在學習活動和社會活動中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通過紀律約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在習慣的養成過程中,鍛煉自身意志。因為有意注意需要較多意志成分的參與,一個人意志品質越優秀,越有利于自覺地維持有意注意,從而很好地完成活動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