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某鐵路橋梁工程構造如下:橋墩基礎采用直徑為1.5m,樁長25~30m的鉆孔樁,低樁承臺;橋梁下部結構為一般墩臺。地質條件如下:原地面往下依次為黏土、砂性土。其中靠岸橋墩樁基中有6個樁孔沒有地下水。施工前和施工過程中存在以下情況:
1.承包人配置的樁基成孔設備有沖擊鉆和正循環鉆機。擬將靠岸橋墩樁基的6個無地下水的樁基成孔任務分包給某包工隊,采用人工挖孔方式。
2.采用豎向導管灌注某樁水下混凝土過程中,由于突降大雨,施工人員為避雨對該樁稍作防雨處理后即離開,灌注混凝土時間中斷約1小時,雨停后繼續灌注施工。另外,為控制施工成本,工程部規定灌注標高應與樁頂設計標高相同,不得超出。
3.在鉆孔過程中,發現某樁孔在設計樁底位置有一巖溶孔洞(與設計圖紙中的土質勘測資料不符)。該橋的工程技術主管指示現場施工員應繼續鉆孔至巖溶孔洞洞底,將孔洞中樁周圍的空洞用砂黏土填充,最后的實際樁長超過設計樁長10m。
4.該橋梁一側橋臺基礎施工過程中,發現在施工圖紙中該橋臺胸墻結構尺寸標注錯誤,如繼續照圖施工可能導致將來吊裝此邊孔梁時位置不足。由于工期緊張,施工單位自行將橋臺胸墻邊緣位置調整,然后上報駐地監理工程師。
5.施工中所用水泥和鋼材由建設單位組織供應,項目部管理人員認為可以放心使用,不必再按批次進行進場質量檢驗。駐地監理工程師在抽檢某批水泥時發現該批水泥安定性指標不合格。項目經理說:實在不行,可將該批水泥降級使用。
問題:
1.應采用何種成孔設備。并說明理由。
2.灌注樁基水下混凝土施工方法是否正確?如不正確,請指出。
3.對于背景3中所提到的鉆孔遇到巖溶孔洞的處理方案和管理工作程序是否正確?為什么?
4.施工單位自行調整胸墻邊緣位置的管理工作程序是否正確?如不正確,應如何處理。
5.對于建設單位組織供應的材料,可否省去按批次進行質量復驗的程序?為什么?安定性指標不合格的水泥能否在工地降級使用?
32、某新建雙線鐵路,設計行車時速160km,其中某段路基8.5km,設計填挖平衡,大部分填筑高度3~5m,挖方段坡度不大,山體除表層外,部分為中風化砂巖,部分弱風化,沿線兩側有少量村莊,無重要建筑物,最大挖深12m。填筑區有兩段各長500m的軟弱地基,軟弱層厚最大處為2m,其余為種植土。其縱斷面示意圖如下圖所示。

問題:
1.該段路基地基處理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2.簡述該段路基工程的施工技術方案。
3.簡述該段挖方安全施工的控制重點。
4.簡述該段路基施工質量的控制重點。
33、某鐵路工程A標段長度為30km,包括路基土石方50 000m3,大橋1座,小橋涵10座。鋪軌架梁由建設單位單獨發包。路基工程中,里程DK0+000~DK9+000主要為路基挖方,DK9+000~DK11+000段為1座特大橋,DK11+000~DK18+000段主要為路基填方,包括小橋涵6座,DK18+000~DK25+000段主要為路基挖方,DK25+000~DK30+000段為路基填方,包括4座小橋涵。施工部署、施工方案的確定及項目管理工作有以下情況:
1.施工部署由項目經理主持,根據工程特點及施工隊間的綜合平衡,分解為4個工區,DK0+000~DK10+000為第一工區,DK10+000~DK18+000為第二工區,DK18+000~DK25+000為第三工區,DK25+000~DK30+000為第四工區。
2.DK0+000~DK9+000路塹多為土、石傍山路塹,擬采用全斷面開挖。由于該區段周圍沒有居民,對于邊坡高度大于20m的堅硬巖石擬采用洞室爆破法施工。對于土質路塹采用由下而上縱向全寬逆坡開挖。為加快工程進度,條件適宜地段可采用掏底開挖法。
3.路堤填筑采用“三階段,四區段,八流程”的方案施工。具體為:
三階段即準備階段、施工階段、整修階段;
四區段即填土區段、( )、壓實區段和( );
八流程即( )、地基處理、( )、攤鋪整平、( )、碾壓密實、( )和路基修整。
4.填筑包心路堤時,將滲水性強的填料填筑在堤心,將滲水性弱的填筑在路堤兩側。對于普通路堤填筑每一層時,滲水性強的沙礫土填在中間,滲水性弱的黏性土填在兩側。
5.在該路基的碎石樁地基處理工程中選取其中的1000根碎石樁作為一個檢驗批,碎石樁樁徑允許偏差為-50mm(一般項目),在監理工程師組織的檢查驗收時抽取50根樁檢測,發現其中有10根樁的直徑比設計樁徑小50mm以上,其中有1根樁比設計樁徑小100mm以上。
問題:
1.本項目施工任務分解正確嗎?如不正確,請指出其不妥之處。
2.路塹施工方法是否正確?如不正確,請一一指出。
3.請填寫出路堤填筑“三階段,四區段,八流程”中括號中的正確工作程序名稱。
4.背景4中所述填筑路堤中不同填料的填筑存在哪些不妥之處?
5.路基碎石樁的該檢驗批能否通過驗收?為什么?并簡述檢驗批驗收的組織程序。
34、 A施工單位承建某新建單線鐵路工程中有1座隧道工程長2600m,其余路段為路基土石方。根據設計圖紙,正洞中圍巖的絕大部分是Ⅱ級圍巖,局部有節理較發育的Ⅲ級圍巖,進口處50m為埋深較深且比較破碎的Ⅴ級圍巖,擬采用小斷面弱爆破暗挖法,并輔助進行超前支護。出口處40m埋深較淺且極易破碎的Ⅵ級圍巖,擬采用明挖法,修筑一段明洞。正洞開挖施工擬采用全斷面鉆爆法。在施工前及施工中有以下情況:
1.進口處的軟弱圍巖施工擬采用“管超前、嚴注漿、長進尺、勤量測、晚封閉、快襯砌”的工法。
2.施工中選擇的監控量測項目有洞內外觀察、水平相對凈空變化值和隧道底部隆起等項目。
3.進洞支護方案采用噴射混凝土支護方法,正洞支護采用超前支護方法。出碴方案采用有軌運輸方式。
4.每一單口循環開挖進度為2.80m,綜合循環時間為12.4h。假定按三班制組織施工,每月作業時間30天,考慮工程環境和時間利用率后的修正系數0.85。隧道從進出口外不具備作業面條件,進口處施工需1個月,出口段及明洞需3個月,施工準備2個月。
5.在一次爆破中發生一起安全事故,輕傷2人。經調查此2人不是爆破工卻執行了爆破作業。
問題:
1.進口處軟弱圍巖的工法是否有不妥之處?若不妥,指出不妥之處,并改正。
2.施工中選擇的監控量測項目是否完整?如不完整,請補充。
3.背景3中的施工方案是否正確?若不妥,請說明正確做法。
4.由背景4數據計算:(1)單口月開挖進度;(2)如果該隧道開設兩個工作面,計算該隧道工程的掘進工期(不考慮兩工作面相向施工臨近貫通點應由單工作面開挖而對工期的影響)。
5.針對背景5中提到的安全事故,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什么?對于爆破人員管理和爆破組織應注意哪些問題?
35、 某施工單位中標一座鐵路大橋(施工范圍不含圖中陰影部分),該橋跨越某三級通航河流,主跨為下承式鋼梁,架橋機運梁車均可以在上面行駛。邊跨為32m簡支T形梁,要求現場制梁,采用公鐵兩用架橋機架梁,工期要求20個月,孔跨布置詳見下圖。

問題:
1.簡述主跨鋼梁的施工技術方案。
2.簡述邊跨梁部工程施工步驟及投入的主要機械(除公鐵兩用架橋機外)。
3.簡述T梁預制的質量控制重點。
4.該特大橋控制工期的部位和分部工程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