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中國證監會2004年的第一號文件就資產評估使用收益現值法做出了精度方面的剛性規定。本文以系統論的思維方式使用一般的誤差理論用收益現值法為對象分析了評估的精度與誤差問題。本文重點分析評估的系統誤差;指出評估理論的不完善,并提出解決的方案;最后指出了收益現值法的幾種可能的命運;給出了衡量評估工作的綜合評價體系。
一、問題的來由和分析
中國證監會2004年的第一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質量的通知》對收益現值法使用預測收益數據和評估結果提出了嚴格的剛性規定:與實現的利潤相比低于0~10%內是不需要進行解釋工作的;10%~20%應當做出解釋和道歉;超過20%時需要被審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財政部令2004年第03號《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當交易價格低于評估結果的90%時,應當暫停交易。或者換一種表達方式:當交易值與評估價值之間差異超過10%應當暫停交易。資產評估理論對于評估精度也規定評估的精度應當達到10%,房地產評估教科書有15%的規定。
這些都是針對評估的精度或者誤差,尤其是關于收益方法。但是:評估理論上對評估的精度或者誤差問題無明確的分析,教科書也沒有給出科學的解釋,很少人對此進行研究,今天這個問題已經牽涉到評估師的法律責任。本文的中心是:圍繞評估誤差的產生從系統誤差角度分析,以期望實現90%的精度要求。讓大家衡量是否可以達到這個精度,怎樣達到這個精度。對此問題的分析我們采用了收益現值法為典型對象,接著我們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待和討論評估的性質,以得到對于評估的綜合評價標準。
二、一般的背景和分析工具
(一)評估的內部工作的系統分析
對于使用收益現值法評估,我們首先整理從理論模式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邏輯步驟:1.建立基礎理論;2.設定資本化率或收益率為已知;3.建立數學模式庫;4.判斷收益流和求取資本化率;5.選擇數學模式進行計算得到結果。前面的步驟是現有的三個理論步驟,后面的步驟是我們進行操作時的步驟。這個整體安排對于目前解決實際評估問題是必須的,在歷時性的操作層面上也是必須的。
(二)評估工作外部環境的系統分析
評估工作的外部環境系統就是總的社會系統:包括法制、經濟、技術、市場等,基于本文的任務只是分析評估工作,所以給出具有時間先后性的完整的交易評估的背景程序:1.國家、市場提出資產交易和評估的要求;2.資產評估行業接受評估業務進行評估;3.市場或者交易相關方依據評估結果或報告進行交易;4.實現和完成交易。
(三)誤差或精度分析的一般工具或理論
目前的評估理論或實際工作都沒有提供一套現成的衡量評估精度或者誤差的方法,因此必須從外部或者相關的領域來獲得解決問題的工具。評估誤差作為誤差應當有誤差的共性,也應當有其個性。一般的工程測量誤差理論、數學的統計方法、數學的數值分析科學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工具。
首先引進一般的測量誤差理論和概念:
(1)系統誤差:系統誤差是指在同等觀測條件下進行一系列觀測時,誤差出現的符號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規律變化。
(2)偶然誤差:指誤差出現的符號和大小都表現為偶然性,這種誤差叫做偶然誤差,也叫做隨機誤差,是許許多多微小偶然因素的綜合影響。
(3)中誤差和極限誤差,根據誤差原理,通常用偶然誤差的中誤差作為衡量誤差大小的指標。
(四)使用極限誤差來衡量評估的精度
極限誤差的定義: 觀測值-真實值,那么對于評估就是:評估極限誤差=評估值-實際價值或者評估極限誤差=評估值-交易值。中國證監會、國資委、財政部的規定都是以評估極限誤差=評估值-交易值為最后的標準來衡量評估精度以及評估工作的。但是這個誤差我們無法事先計算和知道,甚至事后也不一定準確的知道。本質上這是一種預測,而且這種預測是一個精度逼近的過程。必須明確和強調的是評估的時候我們無法知道評估的準確的極限誤差。因為在未來沒有變成現實的時候,我們不能夠說未來等于現實。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和怎樣達到這個目標?
(五)系統誤差的分析
按照一般的誤差理論:在存在系統誤差的前提下,偶然誤差的分析和討論是沒有意義的事情。首先應當解決的是系統誤差,同時找到了系統誤差產生的原因就可以消除系統誤差。用一個簡單的比如來說明此點:使用一把有毫米刻度但是短了2厘米的尺來量物體,得到一組數據:84.52,84.53,84.54,84.52(單位:厘米),偶然誤差討論的最終是小數點后第二位估計數的偏差問題,可是這批數據卻存在2厘米的系統誤差。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應當分析使用收益現值法產生系統誤差的原因和方面。這也是前面之所以給出兩個相關系統(收益現值法的內部系統、評估的外部系統)的原因。
三、評估內部工作系統的分析——理論和數據的分析
(一)收益現值法的應用問題
收益法在各種實際操作中有一定的困難。總結如下:一是確定性的收益現值法理論模式與不確定性的現實的不匹配;二是資本化率或者貼現率的操作手段只是逼近內部收益率。其原因在于:
1.資本化率的非獨立變量本質和定義的循環性導致共時性分析時無確定解或無解。
2.對于未來預期必然是困難的。這樣就導致評估精度方面必然有隱患,這是理論的責任和實務的無奈。
當然評估界在嘗試各種解決的辦法。解決的方案有兩個:來源:考試大
1.將不確定性理論、模糊理論、概率理論、非線性數學等引入對于預期的分析;
2.放棄對于未來預期的深度和長遠分析,從現在和過去的角度,以市場觀察的方法,使用效用分析理論來分析收益與價值之間的穩定關系,并且將這種關系形成規律或運用于評估對象。
(二)評估的數據來源的分析
評估是怎樣得到基礎數據的?這樣就要討論評估是怎樣工作的或者說評估工作的性質。具體來說:統計、調查、研究市場、企業和基本的國情,應用經濟學的理論成果;使用科學理論、工具或方法來進行工作。但是我們無法像測量那樣有激光測距儀或者哪怕是一把簡單的尺來度量評估的基礎測量數據,這一切都只是一種觀察統計分析的結果。在這一點上,評估沒有硬工具,只能夠廣泛的使用——統計分析、建立數學模型、預測等這樣的軟工具。這樣就不可避免做一些有誤差的事情。這樣就引申出一個結論:評估工作首先應當解決定性的問題,再解決定量的問題。對于評估的評價也應當注意這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