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由233網校原創征文學員分享,轉載請聯系授權。【進入投稿>>】
一、服務實踐
(一)接觸預估
1.基本資料
服務對象姓名:小明。性別:男。年齡:16。文化程度:初中畢業。職業:待業。
2.個案來源:該服務對象屬于外來打工人口子女,三年前搬遷至此地。工作者通過與服務對象父母及小明本人在社區青少年服務站工作站內的交流談話后,發現其因在初中畢業后不再繼續讀高中,而是流落社會,平日無所事事,經常在社區聚眾滋生事端、破壞公物、欺負敲詐中學生、打架斗毆等。父母從事重體力勞動工作強度大、壓力大,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文化程度低導致其以粗暴的教養方式對待子女。經評估,工作員決定對其進行青少年社區服務介入。
(二)服務設計
1.個案背景資料
家庭背景:由于父母忙于為生計奔波,使得孩子缺乏必要的管教和幫助。
行為表現:由于家庭條件受限,外來務工子女無法繼續學業,又無一定技能以競聘工作,導致其游手好閑、無所事事、對未來缺乏希望。
人際交往:在缺乏家庭和學校的管教后,朋輩群體成為其唯一的精神依靠和寄托,一些不良群體的影響導致其在社區中恒生事端。
情緒狀況:情緒波動大,易怒。
經濟狀況:無經濟基礎,無工作,靠父母撫養。
支援網絡:父母、志愿者。
2.問題分析
問題界定:社工人員從服務對象本人及其家庭方面收集材料,并進行觀察和分析,界定服務對象的問題:第一,個人方面,小明因出于青少年期,其生理、心理方面還處于成長中, 對自我的探索、認同等也在每天產生新的知識、對新鮮、新奇、刺激性的事物會有很好很強的好奇心,加上這個階段他的自控能力和自制力都還不強,因此難以抵御外界的誘惑。第二,家庭方面,小明與父母的溝通太少,這都不利于小明的成長,小明的父母從事體力勞動,工作強度大、壓力大,根本無暇顧及小明的學習和成長,其父母文化程度低,導致了一起粗暴的教養方式對待小明,也有一家庭條件的限制,導致小明初中畢業后就輟學在家,流落社會了。第三,社會融入方面,因小明整天無所事事,導致社交圈子窄,交了不良朋友,導致思想偏差、出現錯誤行為。
(三)服務實施
1.理論支持:本案例運用認知行為理論作為理論支持,它著力于改變人的行為,人的不良行為主要產生于認知上的錯誤或理性思維能力的缺乏,社會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其獲得對社會的正確認知或完整理性思考的能力,從而使行為能得到正確的、理性的引導。
2.協議個案目標與服務計劃
短期目標:第一、協助服務對象建立正確的情感宣泄方式,應用接納、同理心等支持技巧,緩解服務對象易怒的情緒;第二、通過從知識層面,充分利用街道、居委會資源,展開技能培訓班,為打工子女提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一技之長的場所。社會工作者可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定期為打工子女提供面試技巧、職業技能輔導,幫助打工子女習得一技之長,并鼓勵他們依靠自己的手藝謀生,主動就業。
長期目標:鼓勵服務對象參加互助小組志愿者,逐步與社會接觸。提供相關的志愿者服務,改變錯誤認知,親身體驗助人的快樂,提升青少年道德發展層次。
3.服務記錄
服務對象個人問題糾正:一是社區工作者運用接納、同理心支持技巧,首先緩解服務對象的不良情緒,并耐心地傾聽來與其建立專業關系;二是社區工作者結合“認知行為” 理論觀點與服務對象一起探討分析事件形成原因;三是社區工作者引導服務對象對正能量行為的學習,糾正錯誤認知,引導服務對象謹慎交友。
促進服務對象融入社會:社會工作者從行為層面呼吁和鼓勵服務對象小明加入糾正偏差行為自助互助小組,積極參與預防危害社會行為相關的宣傳活動,并教授其一些宣傳服務技巧,鼓勵服務對象成為宣傳良好行為的志愿者,讓其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能結識到更多正能量的優秀人才,由此擴寬社會交際圈。
(四)成效評估
初期:以疏導和緩解服務對象不良情緒為主。此階段,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進行面談,詢問什么原因讓其產生的偏差行為,讓感受到社區工作者是站在他的角度去分析的,使服務對象放下戒備心,從而建立專業關系。
中期:從知識、態度和行為等層面來引導服務對象建立正確的行為意識。此階段,社區工作者從引導服務對象閱讀、學習正能量文章,進而提升他偏差行為的認知度;行為層面呼吁和鼓勵小明加入糾正偏差行為自助互助小組和志愿者隊伍,積極參與矯正偏差預防宣傳教育活動,并教授他一些志愿者服務的技巧。通過這三個放面的引導,讓其意識到不良行為對社會的危害,養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后期:關注服務對象的行為轉變。此階段,社會工作者運用成效測量手段,以知識問答的方式來測試服務對象的學習程度,并從自助助人的理念角度來詢問其是否有將已學習和掌握到的知識來傳播給身邊其他人。在評估服務對象的狀態可以后,社會工作者逐漸減少與服務對象的接觸,為結案工作做準備。
二、服務反思
(一)服務基本情況介紹
該案例反映的是打工子女的生存和發展問題,而不單單是打架、破壞公物之類的具體問題。此類人群的需要,包括經濟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社會參與需要、就業需要、家庭需要、教育需要等等,也可以從個人角度、環境角度來影響服務對象。
(二)服務的亮點和特色
服務的亮點和特色是需要社區工作者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做好充分準備,與各方面做好交涉。另外,社會工作者在服務中需要和參與者做好溝通與協調,鼓勵他們按時積極地參加社會工作者安排的各項活動。
(三)服務可以改進的地方
該案例反映的是打工子女的行為出現了偏差,如果社工組織機構有條件的話,也可以運用行為治療法進行糾正。行為治療法是以學習理論和實驗心理學為理論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治療方法,行為治療法不重視認得內在心理機制,只注重人的具體可見的、可以度量的外在問題行為,為了客觀地顯示治療效果,在治療前首先要對問題行為(如發脾氣、說臟話粗話、遲到等)的表現進行記錄,包括行為出現的次數和強度,以便與治療后的情況進行比較,專業化程度高。
(四)服務中的學習和成長
在此案例中,整個助人過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而不是直線式的,對服務對象的理解又是一個隨時間不斷深入的過程,而且問題本身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這就要求我們社會工作者在與服務對象小明交流時不斷發現新問題并不斷修正完善原來的計劃,在完成一項工作后都要回頭來看看上一個階段的工作是否需要再進一步跟進,最后,社會工作者要學會運用社會工作的知識和技巧來彌補抽象模式的不足,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工作過程。
三、轉化應用
(一)課程學習和專業實踐對我個人有什么幫助?
經過這段時間參加青少年社工培訓學習,使我對社工理論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有較全面的理解和較深刻的認識,對于社工理論的實際應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同時也提高了我在社會工作方面的素養,為進一步做好社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我如何運用所學,更好地開展工作?
本次培訓課程中理論知識點很多,我在聽課的過程中都進行了一一記錄,雖然到現在我不能馬上全部消化掉所有學習的知識點,但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找到所學知識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把理論知識用于實際工作中,更開的開展社工服務。
(三)我未來在社會工作服務方面有什么計劃?
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社會是個更大的學校。作為一名在社區工作的社區工作者,更多的知識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掌握,在實踐中去學習,再把學到的知識用到實踐中,只有多學習多運用,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識,更好的運用知識。
已經投稿的小伙伴們記得加學霸君微信號【ks233wx14】方便聯系稿酬事宜!!!
目前233網校原創征文助力通道已開通,微信識別下圖小程序,快來為你喜愛的文章打call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