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社會工作實務(中級)試題
每日一練(3.27)【下載App在線做題】
社區矯正對象大勇,男,20歲。大勇10歲時父母離異,他一直隨母親生活。母親一直忙于生計,無暇管教他。大勇對很多事情都看不慣,易沖動,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初中時,大勇在學校里經常和同學發生沖突,后來上職校時因打群架被學校勸退,一直閑散在社區。
前些日子,得知自己的朋友被人欺負,大勇同一幫“兄弟”前往報仇,將人砍傷后被捕獲刑,成為社區矯正對象。社會工作者在與大勇會談中發現他情緒不穩定,在描述自己的犯罪經歷、家庭背景、社會交往等情況時常常伴隨著憤怒情緒出現,包括看不慣鄰居的霸道,惱火母親的嘮叨,抱怨父親不管他,厭惡民警的管教,不滿昔日哥們的炫耀,等等。在與大勇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專業關系及充分預估的基礎上,社會工作者決定運用認知行為治療法幫助大勇改變其情緒和行為。在情緒問題處理方面,社會工作者和大勇一起商量設定一些測量憤怒的指標,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摔打東西、控制不住地發火、想打人等。在為大勇進行情緒控制訓練前,社會工作者要求大勇記錄每周憤怒情緒出現的次數、發生的原因、當時的情境、自己的反應等,以此作為評估依據。從第四周開始,社會工作者為大勇進行情緒控制訓練,并繼續記錄大勇每周憤怒情緒出現的次數。10周內記錄大勇每周憤怒情緒出現的次數分別為:介入前(7次、6次、8次),介入后(5次、6次、5次、4次、3次、2次、3次)。
問題:
1.以上案例中社會工作者運用了基線測量法,請說明什么是基線測量法,并結合案例說明基線測量評估的操作程序。
2.用上述案例中提供的測量數據,根據下列給出的基線坐標示意圖(見下圖),在專用答題卡上復制此圖并完成基線測量評估坐標圖;對介入前后大勇每周憤怒情緒出現的平均數講行比較,并對介入效果進行分析。

答題要點:1.基線測量法是在介入開始時對服務對象的狀況進行測量,建立一個基線作為對介入行動效果進行衡量的標準,以評估介入前后服務對象的變化,并以此判斷介入目標達到的程度。
基線測量法可以應用于對個人、家庭、小組或者社區的社會工作介入評估,通過對服務對象介入前、介入中和介入后的觀察和研究,比較服務提供前后發生的變化。基線澳0量法具體的操作程序包括:
(1)建立基線。建立基線的方法是:
①確定介入的目標,本案例中的介入目標是大勇的憤怒情緒。
②選擇測量工具,包括直接觀察或使用標準化問卷及量表。本案例中的測量工具是大勇對自己出現憤怒情緒時的相關指標進行直接觀察。
③對目標行為進行測量并記錄目標行為(或者思想、感覺、社會關系或社會環境)的情況。這個過程建立的是基線數據,此過程也稱為基線期。本案例中在介入前對大勇每周憤怒情緒出現次數的測量過程即為基線期。
(2)進行介入期測量。建立基線后就開始對服務對象實施介入,并對基線調查中所測量的各項目標行為和指標進行再測量,以為數據比較之用。這個過程稱為介入期。本案例中,從第四周開始,社會工作者為大勇進行情緒控制訓練,并繼續記錄大勇每周憤怒情緒出現的次數即是介入期的測量。
(3)分析和比較。將基線期和介入期的數據按測量時問和順序制成圖表,將每個時期的數據資料進行連接,呈現數據的變化軌跡和變化趨勢,并將基線期和介入期的數據進行對比。
如果兩個數據不同,一般可以認為是介入本身作用的結果。本案例中,大勇每周的憤怒情緒出現的次數在基線期和介入期發生了明顯的減少改變。
2.根據案例中提供的測量數據,完成基線測量評估坐標圖,如下圖所示。

根據上圖對介入前后大勇每周憤怒情緒出現的平均次數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存在非常明顯的介入效果。矯正對象大勇的主要問題是情緒不穩定,在描述自己的犯罪經歷、家庭背景、社會交往等情況時常常伴隨著憤怒情緒出現。社會工作者針對大勇的問題,最后決定對其采取認知行為治療模式改變其情緒和行為。認知行為治療模式非常注重服務對象行為的改變和學習規律,在此基礎上結合人的內部信息加工的特點,把人的內部意識的變化過程也作為考察的內容。這樣,認知行為治療模式既看到人的行為改變的規律,又看到人的認知行為特點,使內部和外部有機結合起來,從而用綜合的方式開展個案工作。通過上圖可以看出,大勇每周憤怒情緒的出現次數在社會工作者介入后大大減少了,說明社會工作者的介入具有明顯的積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