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社會工作實務(中級)試題
每日一練(3.29)【下載App在線做題】
小安、,男,26歲,大學三年級時因精神疾病退學。退學后,小安在精神衛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療后出院。小安的母親提前退休后全身心地照顧他,但是小安的某些社會機能仍在慢慢退化。朋友和同學開始疏遠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見而對他指指點點,這讓原本就內向的小安備受情緒困擾,更加沉默寡言,越來越沒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門。小安因為服藥有副作用而偷偷藏藥和減藥,社區也沒有相應的康復機構。沒多久,小安的精神疾病再次發作。3年內小安多次出入精神衛生中心,無奈之下,父母將其送入精神病院。
一年后,小安的病情穩定,經診斷可以出院。他想回家,想接觸社會、交朋友,想學點技能從事些簡單的工作。父母為了讓他更好地康復,準備搬到一個環境幽靜、能提供康復和職業訓練的社區居住。自從小安患病以來,父母一直覺得壓力很大、很焦慮,對照料好小安既沒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專業人士提供幫助。醫院的社會工作者準備為小安出院回歸社區提供服務,并聯絡了社區中的社會工作者。
問題:
1.從社會支持來源看,小安康復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
2.小安的需要及家人的需要分別是什么?
3.整合小安及家人的需要,基于醫務社會工作的思路,制訂小安的出院計劃。
參考解析:1.社會支持分為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和正式社會支持網絡,對于小安康復需要來說,存在著如下的資源不足:
(1)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
①家庭。小安的母親雖然提前退休全身心照顧小安,但是小安父母仍覺得壓力很大,對照料好小安沒有信心,也不懂技巧。
②親友與鄰里。小安的朋友和同學開始疏遠他,社區居民也因偏見而對他指指點點。缺少個人應有的社會支持網絡。
(2)正式社會支持網絡。
①社區康復照顧體系的不足。小安所在的社區內沒有相應的康復機構,不能為其提供治療,導致了小安的精神疾病反復發作。
②專業服務機構的欠缺。社區中沒有專業的康復機構,沒有疏導小安情緒和資源連接的平臺,缺少專業的支持。
③政府。這里沒有體現政府的救助體系和照顧體系,也沒有看到相關可以參考的政策。
④志愿者。鄰里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和接納有限,社區的志愿服務系統不發達,在這里也沒有看到志愿服務對小安及其家人的支援。
2.在此案例中,小安及其家人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小安的需要:
①包容理解和關愛的需要。應以平等、包容和友愛的態度對待小安,使小安獲得更多的理解和幫助,以及家人、鄰里、社會的關愛。
②獲得及時治療康復的需要。家人和相關人員應該及時發現小安的變化和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方式,使之早日康復,不留后遺癥。
③康復環境的需要。環境對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尤為重要,應該給小安創造一個平靜、無歧視、無壓力的生活氛圍。
④職業發展需要和社會交往需要。精神病患者康復后,需要重返社會,需要及時就業,也需要與外界溝通和交流。小安表達了其想接觸社會、交朋友,想學點技能從事些簡單工作的需要。
⑤家庭生活需要。小安在精神病院住了1年,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溫馨的家庭環境,因此小安想回家,需要回歸家庭生活。
⑥接受教育的需要。小安在大學三年級時退學,沒有完成學業,因此需要進一步接受教育,學習更多知識,培養必要的技能。
⑦價值實現需要。小安的不自信部分源于自身價值沒有實現,覺得自己對社會沒有用處,因此,幫助小安實現自身價值也是社會工作者的重要目標之一。
⑧戀愛婚姻需要。小安正值青年,并且已到適婚年齡,戀愛婚姻是他必不可少的需求。
社會工作者應當幫助小安表達自己的想法,將小安介紹給更多同齡青年,幫助他們交流,為戀愛婚姻做準備。
(2)小安父母的需要:
①心理輔導。應該向小安父母提供正確的、專業的相關知識,幫助他們調整好心態,從容面對困難。
②家庭治療。通過家庭治療師的幫助,緩解小安父母的緊張情緒及其壓力。
③家庭探訪與家庭輔導。社會工作者應去探訪小安的父母,通過面談和給予適當幫助,減輕小安家庭的壓力。
④家庭支持和互助小組。家庭支持由不同的家屬組成,共同分擔照顧患者的責任。互助小組則是將有同等需要的家庭組織起來,建立相互之間的聯系和交流機制,在小組內互相幫助,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3.出院計劃包括進一步治療和康復計劃,計劃的內容包括作息時間、治療時間、散步和鍛煉身體時間等。為保證小安的病情徹底康復,特制訂出院后為期一年的康復計劃。
(1)日常計劃。
主要以周為單位,合理安排出院后在社區和家庭中每天的休息、康復、娛樂、學習和社會交往等活動的具體內容和時間安排。
(2)康復訓練計劃。
針對日常生活安排,制訂康復訓練計劃,包括康復訓練的目標,內容,訓練頻率,輔助單位及器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