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課程
一、名詞解釋
1、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P148
2、課程標準:是各學科的綱領性指導文件,發揮著教學工作的“組織者”作用,可以確保不同的教師有效地、連貫地、目標一致的開展教學工作。P150
3、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科用書。P151
4、國家課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負責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具有權威性、多樣性和強制性。
5、校本課程:是某一類學校或某一級學校的個別教師、部分教師和全體教師,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和內部環境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的學生群體,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
6、終結性評價:是在計劃或產品完成后進行的評價,在課程評價領域,終結性評價是指一門課程結束時或一個學年結束時進行的評價。
7、形成性評價:是在計劃或產品還在發展和完善過程中實施的評價。在課程評價領域,形成性評價是指貫穿于校本課程各個階段和各個過程的評價。斯克里溫最早提出這個概念。
二、問答題
1、現有的幾種課程流派:
(1)經驗主義課程論 杜威
(2)學科中心課程論
(3)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 布拉梅爾德
(4)存在主義課程論 奈勒
(5)后現代課程論:豐富性 循環性 關聯性 參照性
2、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區別和聯系
聯系
都是服從整體的課程目標,都是學校課程結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區別
(1)從目的上講,學科課程主要向學生傳遞人類長期創造和積累起來的種族經驗的精華;活動課程則主要讓學生獲得包括直接經驗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內的個體教育性經驗。
(2)從編排方式上講,學科課程重視學科知識邏輯的系統性,活動課程則強調各種有教育意義的學生活動的系統性。
(3)從教學方式講,學科課程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導去認識人類種族經驗;而活動課程主要以學生自主的實踐交往為主獲取直接經驗
3、綜合課程和核心課程的優點和缺點。
(1)綜合課程的優點和缺點P154
(2)核心課程的優點和缺點P155(核心課程是以人類社會的基本活動為中心的)
4、形象課程改革的因素:(重點)
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和學生的特點對課程改革的影響P161—167頁
5、我國課程改革的目標與趨勢:P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