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短裙挺进太深了h女友,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7,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233網校 >教師資格證 > 考試技巧

教師資格證考前輔導 教育心理學常考58個概念匯總

來源:233網校 2020-08-28 17:33:23

掌握教師資格教育學心理學常考的58個概念,夯實基礎,高效開啟備考第一步!

教育學概念

1. 教育

廣義的教育:指凡是能增進人的知識與技能、發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狹義的教育:是指學校教育。

2.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規定了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是培養人的質量規格標準,同時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樣的效果。

(2)狹義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是廣義的教育目的的具體化。

3. 教育方針:教育方針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根據政治、經濟要求,明令頒布實行的一定歷史階段教育工作的總的指導方針或總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針中核心和基本的內容。)

4. 教學目標: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的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換言之,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所能達到的預期標準。

5. 學校教育:有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以影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

6. 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就是學校全體員工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所共同擁有的價值觀、信仰、態度、作風和行為準則。

7.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組織的體系及其各項規定的總稱。

(1)廣義的教育制度:廣義的教育制度指國民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為實現其國民教育目的,從組織系統上建立起來的一切教育設施和有關規章制度的總和。

(2)狹義的教育制度: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要求、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8. 教師專業發展:又稱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涯中,依托專業組織、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通過持續的專業教育,習得教育教學專業技能,形成專業理想、專業道德和專業能力,從而實現專業自主的過程,它包括教師群體的專業發展和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

9. 課程: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

(1)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所教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

(2)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10. 學科課程(分科課程):學科課程是指以文化知識(科學、道德、藝術)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從不同的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的課程類型。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課程類型。我國古代的“六藝”和古希臘的“七藝”都是學科課程。

11. 活動課程:亦稱經驗課程,是指圍繞著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以活動為組織方式的課程形態,即以學生的主體性活動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

12. 綜合課程:綜合課程是指采用各種有機整合的形式,使學校教學系統中分化的各種要素及各成分之間形成有機聯系的課程形態。簡單來說,就是指打破傳統的分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兩門以上學科領域而構成的一門學科。

13. 必修課程:根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制定的,所有學生都必須學習的科目。

14. 隱性課程:亦稱潛在課程、自發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隱性課程往往是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無意識獲得的非學術性經驗,隱性課程的實施往往表現出非計劃性、非預期性、隨機性等特點。它可能是消極的,也可能是積極的。

15. 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根據教育宗旨和教育規律而提出的具體價值和任務指標,是課程本身體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它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是整個課程編制過中最為關鍵的準則。

16. 課程計劃:課程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17. 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計劃的分學科展開。

18. 課程評價:以一定的方法、途徑對課程的目標、實施和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和特點做出判斷的過程。它包括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和對學生學業的評價。

19. 課程資源:包括教材以及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學生發展的各種資源。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和主要組成部分。

20. 課外活動:又稱課外教育活動,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的,它是指在學校課堂教學活動之外,學校和校外教育機構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

21. 教材: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活動指導書以及各種視聽材料。它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應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

22. 教學過程: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

23. 教學方法:是師生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而采取的共同活動方式,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24. 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演示實驗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

25. 教學組織形式:指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所采用的社會結合方式。

26. 班級授課制:一種集體教學形式,是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學生有計劃的向全班學生集體上課。

27. 道爾頓制:一種教學形式,教師不再上課向學生系統講授教材,而是為學生分別指定自學參考書、布置作業,由學生自學和獨立作業,有疑難時才請教師輔導,學生完成一定階段的學習任務后向教師匯 報學習情況和接受考查。

28. 特朗普制:一種教學形式,又稱“靈活的課程表”,靈活的教學時間,教學形式包括大班教學、小班討論和個人作業。

29. 教學策略:特指為達到某種預測效果所采取的多種教學行動的綜合方案,就是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特征,有針對性的選擇與組合有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的教學方案。

30. 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借助于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傳道和受教修養的統一活動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和社會規范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31. 班級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帶領全班學生對班級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以實現教育目標的組織活動過程。

32. 班集體:是按照班級授課制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規范組織起來的,以共同學習活動和直接性人際交往為特征的社會心理共同體。

33. 教學評價: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通過一定的標準和手段,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即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測量、分析和評定的過程。

34.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某項教育活動進行之前,為使其計劃更有效地實施而進行的預測性、測定性評價,或對評價對象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做出鑒定的評價。

35. 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極結果的評價。

36. 相對性評價:又稱為常模參照性評價,主要依據學生個人的學習成績在該班學生成績序則或常模中所處的位置來評價和決定他的成績的優劣,而不考慮他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37. 絕對性評價:又稱為目標參照性評價,是運用目標參照性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的評價。它主要依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編制試題來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判斷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而不以評定學生之間的差異為目的。

38.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

-----------------------------------------------------------------------------

心理學概念

1、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

2、感覺:是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3、知覺:是腦對直接作用與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

4、錯覺:是在客觀事物刺激作用下產生的對刺激的歪曲的知覺。

7、絕對感受性:指感覺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8、絕對感覺閾限: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

9、差別感受性:剛剛能覺察出同類刺激量最小差別量的感覺能力。

10、差別感覺閾限:剛剛能感覺出的兩個同類刺激的最小差別量。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1)注意的分類:無意注意(無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預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覺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2)注意的廣度:在單位時間內能夠注意的對象的數量的多少。

(3)注意的穩定性:我們的注意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所持續時間的長短。

(4)注意的分配:同一時間內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對象。

(5)注意的轉移:根據新的任務和要求,主動地從一個對象或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活動上去。

12、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

(1)前攝抑制:先學習的材料對后學習的材料的記憶所發生的干擾作用。

(2)倒攝抑制:后學習的材料對先學習的材料的記憶所發生的干擾作用。

(3)保持:是實際過的食物在頭腦中儲存和鞏固的過程。

(4)遺忘:對實際過的事物不能回憶或是錯誤的回憶。

(5)再認:人們對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出現時仍能認識的心理過程。

13、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1)輻合思維/集中思維:把問題所提供的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或是最好答案的思維。

(2)輻射思維/發散思維:從一個目標出發,沿多種不同途徑尋求各種答案的思維。

(3)創造性思維:以新意獨特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

(4)思維定勢:指過去思維活動的經驗使當前思維活動處于一種準備狀態。

(5)功能固著: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原型啟發:在其他事物或現象中獲得的信息對解決當前問題的啟發。

14、遷移: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對新問題產生的影響。

(1)正遷移: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促進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

(2)負遷移: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干擾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

15、想象:是對頭腦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1)再造想象:根據語言文字描述或圖樣的示意而在頭腦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

(2)創造想象:根據創造目的,不依據現成描述,而在頭腦中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3)幻想:指向未來并與個人愿望相聯系的想象,是創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16、情緒:是人類對于各種認知對象的一種內心感受。

(1)心境:平靜而持久的情緒狀態。

(2)應激:人對某種意外的環境刺激所作出的適應性的反應。

17、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情緒過程的主觀體驗,是情緒的感受方面)

(1)道德感:人們運用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自身或他人行為時產生的情感體驗。道德感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高級情感。

(2)理智感:在智力活動中,認識和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

(3)美感:用一定的審美標準來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它包括對自然美和社會美的欣賞和體驗。

18、意志:指人們自覺地確定目的,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自己的行為,并通過克服困難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

(1)雙趨沖突:兩種對個體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標同時出現,形成強度相同的二個動機。由于條件限制,只能選其中的一個目標,此時個體往往會表現出難于取舍的矛盾心理,這就是雙趨沖突。“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2)雙避沖突:指兩種對個體都具有威脅性的目標同時出現,使個體對這兩個目標均產生逃避動機,但由于條件和環境的限制,也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目標,這種選擇時的心理沖突稱之為雙避沖突。“前遇大河,后有追兵”正是這種處境的表現。

(3)趨避沖突:指某一事物對個體具有利與弊的雙重意義時,會使人產生二種動機態度:一方面好而趨之,另一方面則惡而遠之。所謂“想吃魚又怕魚刺”就是這種沖突的表現。

19、學習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為了達到有效的學習目的而采用的規則、方法、技巧及其調控方式的綜合。

(1)認知策略:學習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術。

①復述策略:指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而對信息進行反復重復的過程,是短時記憶的信息進入長時記憶的關鍵。

②精加工策略:指把新信息與頭腦中的舊信息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

③組織策略: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2)元認知策略: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

20、心理效應

(1)暈輪效應/光環效應: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之后,人們還傾向于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2)首因效應: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

(3)近因效應:因某件事影響對某人的印象。

(4)自我中心效應/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為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形成的一種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教師資格報名即將開啟,有任何報考和備考疑問,歡迎留言交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丰县| 新津县| 井陉县| 平定县| 邯郸县| 海晏县| 绥宁县| 正定县| 江都市| 武隆县| 西和县| 五大连池市| 黎平县| 西藏| 溧水县| 保靖县| 靖州| 高阳县| 东至县| 内乡县| 宣汉县| 伽师县| 沁源县| 周至县| 廊坊市| 安平县| 连山| 江孜县| 和硕县| 惠州市| 怀集县| 内乡县| 侯马市| 苏尼特右旗| 浦东新区| 张北县| 澜沧| 青河县| 上犹县| 常州市| 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