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稱為( )。
A.品德
B.態度
C.意向
D.個性
17.個體對態度對象所具有的帶有評價意義的觀念和信念稱為( )。
A.態度的認知
B.態度的評價
C.態度的情感
D.態度的意向
18.由于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稱為( )。
A.直覺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
C.倫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19.清楚地意識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稱為( )。
A.直覺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
C.倫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20.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不知不覺受到群體的壓力而產生的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稱為( )。
A.模仿
B.從眾
C.服從
D.感染
21.與依從相比,認同更深入一層,它不受外界壓力控制,行為具有一定的( )。
A.主動性和穩定性
B.積極性
C.適應性和社會性
D.內化性和意志性
22.道德兩難故事法的創始人是( )。
A.皮亞杰
B.弗洛伊德
C.班杜拉
D.柯爾伯格
23.態度的認知成分是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具有的帶有評價意義的( )。
A.知識經驗
B.觀念和信念
C.道德認識
D.道德觀
24.態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隨態度的認知成分而產生的情緒或情感體驗,它是( )。
A.態度的核心成分
B.動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內化了的成分
25.準備對某對象做出某種反應的意向或意圖稱為態度的( )。
A.認知成分
B.評價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為成分
二、填空題
1. 態度的結構包括____、____和行為成分。
2.道德是依靠社會輿論力量和人們內心信念支持的____和準則的總和。
3.品德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____和____.
4.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穩定的____。
5.從眾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____,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
6.服從是指在權威的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____一致的行為。
7.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____,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
8.道德認識的結果是獲得有關的____,形成____。
9.道德情感從表現形式上看主要包括____、想像的道德情感和____三種。
10.道德認識是對____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
11.道德情感是伴隨著____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
12.____是實現道德動機的行為意向及外部表現。
13.道德行為是個體在一定的____指引和____激勵下所表現出來的對他人或社會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
14.依據皮亞杰的研究,兒童道德發展大致可分為____和____。
15.按照皮亞杰的理論,服從外部規則只根據行為后果判斷對錯的兒童屬于____階段。
16.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的理論,在兒童道德判斷處于前習俗水平的對應發展階段為____和____。
17.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的理論,在兒童道德處于判斷后習俗水平的對應發展階段____和____。
18.皮亞杰認為兒童5歲以前是“無律期”,他們通常以“____”方式來考慮問題。
19.一般認為,態度與品德形成過程的階段依次為____、認同、____。
20.根據皮亞杰的觀點,個體道德在從他律到自律的發展過程中對個體有重大影響的因素是____和____。
三、簡答題
1.簡述態度的結構。
2.影響態度和品德學習的內部條件有哪些?
3.良好態度與品德常用的培養方法有哪些?
4.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途徑和方法主要有哪些?
5.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6.品德不良行為與過錯行為的關系如何?
四、論述題
1.論述品德的心理結構及其相互關系。
2.請闡述柯爾伯格的三種水平六個階段理論。
3.論述利用群體約定培養學生的態度與品德的基本操作程序。
4.論述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過程。
5.聯系實際,談談在態度與品德的培養中,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