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B.課堂管理始終制約著教學和評價的有效進行,具有促進和維持功能。
2.D.集體是群體發展的最高階段,但并不是最終結果,最終結果是要完成一定的任 務,實現預定目標。
3.B.在群體壓力下,成員有可能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這就 是從眾。
4.B.影響著群體與每個成員行為發展變化的力量的總和就是群體動力。
5.A.群體規范通過從眾使學生保持認知、情操和行為上的一致,并為學生的課堂行為 劃定了方向和范圍。
6.B.人際吸引的特征表現為認知協調、情感和諧和行動一致。
7.B.見學習精要中人際關系的定義。
8.D.人際關系的形成與變化,取決于交往雙方需要滿足的程度。
9.D.群體規范是指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準則。
10.B.課堂中某些占優勢的態度與情感的綜合狀態稱之為課堂氣氛。
11.A.課堂氣氛也會使許多學生追求某種行為方式,從而導致學生間發生連鎖性感染。
12.B.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是課堂的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的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就是課堂結構。
13.D.分配學生座位時,教師最值得關心的應該是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14.D.編制課程表時,盡量將文科與理科、形象性的學科與抽象性的學科交錯安排,以防止疲勞和厭煩。
15.D.問題行為是指兒童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
16.B.美國心理學家威克曼把破壞課堂秩序、不遵守紀律和不道德等行為學生的行為歸納為擾亂性的問題行為
二、填空題
1.始終制約
2.教師課堂情景
3.消極的 對抗的
4.吸引與排斥 合作與競爭
5.情景結構 教學結構
6.教學時間的合理利用 課程表的編制
7.群體規范
8.固定的編制
9.正式群體
10.聯合群體
11.語言符號系統非語言符號系統
12.人際關系
13.認知協調
14.擾亂性心理
15.行為型 人格型 情緒型
16.行為不足 行為過度
17.恬靜與活躍
18.失控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