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1.正確的學生觀是指對學生有一個科學而客觀的看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正確認識學生的向師性和獨立性。既要珍惜學生的向師性,又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建立教學相長、尊師愛生的師生關系。
(2)正確認識學生的能動性和可塑性。既不能忽略學生內心的感受和積極探索的欲望,也不能忽略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這是激勵學生成長進步的根本動力,是教師留給學生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教師正確的學生觀的核心內容。
(3)正確認識學生的個別差異和發展潛力。要側重于從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待個別差異,從提高基本素質的角度為學生創造全面發展的機會,這是教師樹立正確學生觀的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2.知識是教師生存的基石。沒有深厚扎實的知識基礎,就無法勝任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以下四個方面的知識基礎是提高教師素質所必需的。
(1)掌握精深的專業知識。在本學科方面具有精深的專業造詣是教師知識結構的核心。教師還要具備一定的與本專業相鄰的學科知識,以便適應學科分化與綜合的需要。
(2)廣博的知識領域。具備淵博的知識,對于教師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教師教育教學的效果。
(3)必備的教育科學理論。教師只有熟悉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個別差異,切實按照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所揭示的規律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豐富的個體實踐知識。個體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獲得的對學生 學習風格、興趣、需要、潛力、困難的洞察力和全套教學技術和課堂管理技能。這種知識是教師在對本體性知識深刻了解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教學情境、時間與經驗而形成的。
3.對教師課時計劃的分析表明,與新教師相比,專家教師的課時計劃簡潔、靈活、以學生為中心并具有預見性。專家教師的課時計劃只突出課的主要步驟和數學內容,相反,新教師卻把大量時間用在課時計劃的一些細節上;專家教師的課時計劃修改與演練所需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正式計劃之外,而新教師要在臨上課之前針對課時計劃做演練。在兩個平行班教同樣的課時,新教師往往利用課間來修改課時計劃。一般來說,專家教師認為,教學的細節方面是由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行為所決定的,而新教師的課時計劃往往依賴于課程的目標,不能夠把課堂教學計劃與課堂情境中的學生行為聯系起來。另外,專家教師在制定課時計劃時,能根據學生的先前知識來安排教學進度,課時計劃具有靈活性;而新教師僅僅按照課時計劃去做,不會隨著課堂情境的變化來修正他們的計劃。同時,在備課時,專家教師表現出一定的預見性,而新教師則認為自己不能預測計劃執行時的情況。
4.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要和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的成長劃分為關注生存、關注情境和關注學生三個階段。
(1)關注生存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一般是新教師,他們非常關注自己的生存適應性,或想方設法控制學生。重視人際關系和他人的評價與態度,重視課堂管理。
(2)關注情境階段。在此階段教師關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課的內容,一般總是關心諸如班級的大小、時間的壓力和備課材料是否充分等與教學情境有關的問題。一般來說, 老教師比新教師更關注此階段。
(3)關注學生階段。當教師順利地適應了前兩個階段后,成長的下一個目標便是關注學生。教師將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認識到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需要,教學材料和教學方式不一定適合所有學生。能否自覺關注學生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長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5.教師較高的教學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敏銳的觀察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是從事教學工作的基礎。教師敏銳的觀察力需要教師利用課堂教學和課后與學生的交往刻意鍛煉才能形成。
(2)較強的言語表達能力。言語表達能力是教師優良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言語表達,不僅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極大地促進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3)靈活的組織教學能力。教師會教,學生才能會學。教學無定法,需要根據學科的特點、學生的情況和教學進度靈活掌握。教師應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放在教學過程的重要位置,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通過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4)把握時機進行教育的能力。課堂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因而把握時機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教育,便成為衡量教師教育素養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
(5)一定的知識創新的能力。知識創新是指運用新思想、新材料、新方法,對知識進行重新加工、組合、更新和提高的過程。教師擔負著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任務。教師應站在知識經濟的高度,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創新氣氛,并用自己的創新行動影響和感染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