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述題
1.試述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內涵及意義。
答:教育國際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間相互交流、研討、協作,解決教育上共同問題的發展趨勢,其出現的時代背景、內涵和意義分別如下:
(1)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
教育國際化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主要表現在:
①經濟國際化,全球范圍的競爭和合作,推動了各國的經濟發展;
②新技術革命的迅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科技國際化,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科技合作日益頻繁,經濟和科技國際化推動了各領域的國際化;
③網絡的使用越來越普遍,這些都為教育國際化奠定了基礎,同時又推動了教育國際化趨勢的加強。
(2)教育國際化的內涵
①教育國際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發展越來越呈現出國際性的特點,是指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地推動下,在國際教育貿易市場開放的前提下,教育資源在國際間進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國際間加速流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世界各國教育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斷提高,各國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競爭、相互包容、相互激蕩,共同促進世界的繁榮和發展。
②各國在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教育內容的選擇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僅要滿足來自本國、本土化的要求,還要適應國際間產業分工、貿易互補等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新形勢。
③教育國際化的核心或者本質,說到底就是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國都想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教育市場,優化配置本國的教育資源和要素,搶占世界教育的制高點,培養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高素質的人才,為本國的最高利益服務。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這種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
(3)教育國際化的意義
教育國際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教育具有雙重意義,它既為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發展帶來了機遇,也使其面臨沖擊和挑戰。
①發展的機遇。教育國際化所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的國際化使教育市場開放,彌補了發展中國家教育資源的不足。
第二,教育國際化使國際教育會議的舉行日益頻繁,國際間學校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更加頻繁。這樣可以增強各國教育和學術的交流,吸取他國教育的先進經驗,促進國內教育發展。
第三,國際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學習國外先進科技知識和教育管理方式。
第四,教育國際化推動了國內教育的現代化改革。
②沖擊和挑戰。教育國際化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對其形成了沖擊和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歧視,加劇了國際間教育的不平等。
第二,國際商業化思潮對我國傳統教育觀念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第三,教育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會對一些競爭力不強的學校產生一些消極影響。
第四,發達國家在政治、文化和價值領域上對發展中國家的滲透會擴大。
總之,教育國際化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教育發展的趨勢,它對教育發展具有機遇和沖擊雙重影響。在此,任何國家都要做好應付它的準備,要對教育國際化形成科學、全面的認識,以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減少其消極作用。
2.教育學獨立的條件是什么?獨立時期的標志性教育著作有哪些?
答:教育學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教育經驗的豐富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在教育尚處于萌芽和經驗階段時,作為總結教育經驗、具有一定理論體系的教育學是不可能出現的,教育學還沒有成為獨立學科。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資產階級為了培養他們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們的主張,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并且形成了一些教育著作,促使教育學逐漸形成了獨立的學科體系。
(1)教育學獨立的條件
①前教育學時期教育知識的豐富積淀。在教育學獨立之前,人們已經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積累了大量零散的、不成體系的教育知識。這是教育學最終能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所必需的寶貴資料,為教育學的獨立奠定了基礎。
②17—19世紀教育實踐,特別是師范教育發展的客觀需要。17~19世紀間,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產生了一些新型的學校。學校的發展,需要新的教師和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師范教育應運而生,所有這些都促成了教育學的獨立。
③近代以來科學分門別類發展的總趨勢和一般科學方法論的奠定。近代以前,哲學是一切科學的母體。近代以來,人類在各個領域都積累了豐富的資料,許多學科于是從哲學母體中分化出來,采用實證科學的方法,教育學的獨立和科學化也是不可避免的事。
④近代一些著名學者和教育家們的不懈努力。教育學的獨立凝聚了好幾代教育家的心血,正是他們的不懈探索才最終使教育認識從教育術的階段上升為教育學的階段。
(2)教育學獨立時期的標志性著作
①英國學者培根在《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提出;
②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統的教育學著作《大教學論》;
③英國哲學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話》,提出了完整的“紳士教育”理論;
④法國思想家盧梭出版了《愛彌兒》,深刻地表達了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⑤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康德論教育》一書中明確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須成為一種科學”和“教育實驗”的主張;
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寫作了《林哈德和葛篤德》,提出“使人類教育心理學化”的主張;
⑦德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被認為是“現代教育學之父”,他的《普通教育學》被公認為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
3.分別寫出夸美紐斯、赫爾巴特、拉伊、杜威的1—2種代表性著作,并簡單介紹其思想。
答:(1)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及其思想
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在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張建立適應學生年齡特征的學校教育制度,論證了班級授課制度,規定了廣泛的教學內容,提出了教學的便利性、徹底性、簡明性與迅捷性的原則,高度地評價了教師的職業,強調了教師的作用。這些主張,在反對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學方面,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2)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及其思想
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是一本自成體系的教育學著作,它標志著教育學已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該書分為緒論、教育的一般目的、興趣之多方面(教學)、品格之道德力量(德育)四個部分。他從迎合德國反動貴族階級利益的倫理學出發,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他以心理學為基礎,規定了教學步驟:明了、聯合、系統、方法;他強調教學的教育作用。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曾一度風行世界,對許多國家的教育起了很大的影響。
(3)拉伊的《實驗教育學》及其思想
拉伊的《實驗教育學》完成了對實驗教育學的系統論述。拉伊的實驗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是生物學,他認為每一種生物都是按照:“感受——整理-表現(或表達)”這一公式來活動的。他把這一公式應用到教育過程中來,主張學生的學習,首先是通過觀察,獲得印象,構成知覺(感受);其次是把所獲得的印象和知覺進行加工(整理);最后付諸于行動(表現)。他特別重視“表現”這一步,認為學校應該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學生的閱讀、講話、寫作、體驗、繪畫、唱歌、舞蹈、戲劇等活動的表現上。他嚴厲批評舊的經院式的教學僅僅集中在學生的感受方面,而輕視學生的加工整理方面,忽略學生的表現方面。實驗教育學采用實驗的方法研究教育,無疑是教育學的一個進步。但是,實驗教育學者把人和動物同等看待,把兒童的發展解釋為純生物學的過程,忽視了人的社會性,卻是錯誤的。
(4)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及其思想
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從實用主義出發,反對傳統的教育以學科教材為中心和脫離實際生活;主張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和“從做中學”。他的這種學說是以“經驗”為基礎,以行動為中心,帶有狹隘經驗主義的色彩。
相關鏈接:
小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