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學(上)
第一節 教學工作的意義和任務
1、教學是________。(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
2、____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學)
3、教學,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它包括:(1)教學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的。(2)教學由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組成。(3)教學具有多種形態,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4、____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動,不僅是智育的主要途徑,也是德育、體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徑,在學校整個教育系統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學)
5、教學的主要作用:(1)教學是社會經驗得以再生產的一種主要手段。(2)教學為個人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3)教學是教育工作構成的主體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徑。
6、學校工作應堅持以____為主。(教學)
7、教學任務的決定,要受____、____、____以及____等因素制約。(教育目的、學生年齡特征、學科的特性、教學的時空條件)
8、教學以____為根本目的。(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9、教學的一般任務有:(1)傳授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發展學生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3)培養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4)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10、一般來說,____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礎,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進一步理解和掌握____。(知識,知識)
11、所謂智力,是________。(一般指人們的認識的能力,即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認識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那些穩定的心理特征。)
12、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記憶力、思維力、觀察力等,其中____是核心。(思維力)
第二節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是________。(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
2、____認為,"一切知識都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____認為教學過程是新舊觀念的聯系和系統化的過程。____認為,教學過程是學生直接經驗的不斷改造和增大意義的過程,是"從做中學"的過程。____認為,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夸美紐斯,赫爾巴特,杜威,凱洛夫)
3、在我國,長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種____的認識活動,是實現____的過程。(特殊,學生身心發展)
4、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學生個體的認識,是由教師領導未成熟的主體通過學習知識去間接認識世界。其目的在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把社會歷史經驗變為學生個體的精神財富,不僅使學生獲得關于客觀的映象即知識,也使學生個體獲得發展。學生認識的特殊性表現在:____,____,____,____。(認識的間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領導的認識)
5、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2)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3)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一。(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結合。
6、學生以學習____經驗為主,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____為基礎。(間接,直接經驗)考試大(www.Examda。com)
7、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表現在:____是發展智力的基礎,____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可相互轉化。(掌握知識,發展智力)
8、知識與智力的相互轉化,應注意的是:(1)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應該是科學的規律性的知識。(2)必須科學地組織教學過程。(3)重視教學中學生的操作與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與能力,提供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的時間和空間。(4)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
9、教學具有教育性,這是由____率先明確提出的觀點。(赫爾巴特)
10、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表現在:教師的指導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方向、內容、進程、結果和質量,起引導、規范、評價和糾正的作用。教師的教還影響著學生學習方式以及學生學習主動積極性的發揮,影響著學生的個性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
1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能動性具體表現在:受學生本人興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動和支配,學生對外部信息選擇的能動性、自覺性;受學生原有知識經驗、思維方式、情感意志、價值觀等制約,學生對外部信息進行內部加工的獨立性、創造性。
12、教學過程的結構: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學習動機,領會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
13、____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學習動機)
14、____是教學的中心環節,包括使學生____和____。(領會知識,感知,理解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