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解析】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是我國最早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編寫的教育學著作。
2.C【解析】“三個面向”是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3.D【解析】“不凌節而施”意思是不超過學的人的接受能力而進行(教育);“學不躐等”意思是學習不能超越次第。這些都是依據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提出的。
4.B【解析】“為人師表”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態度。
5.A【解析】我國的“教師法”于1985年起施行。
6.A【解析】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的教育。
7.C【解析】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
8.A【解析】教師和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在教學系統中相對于其他因素而言,他們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系統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
9.B【解析】在小學,班級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也是學校中學生集體的基層組織。
10.B【解析】在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主要靠科技進步來推動,故科技進步才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因。
11.A【解析】傳統的學校教育的優劣標準所依據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篩選制度”,而網絡教育所依據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興趣選擇”。
12.B【解析】教育內容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認識的客體。
13.C【解析】委托任務和組織活動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這種培養學生品德的方式叫鍛煉法。
14.A【解析】本題描述的是品德評價法。
15.B【解析】課外活動的特點有:靈活性(課堂教學是根據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和課程表進行的有
相對穩定的內容和形式)、開放性(不受教學計劃和學校圍墻的限制,凡是符合教育要求、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的活動都可以創造條件組織開展)、綜合性(課堂教學是按照學科進行的,而課外活動則是以活動為中心進行的)、興趣性和自愿性。
16.C【解析】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恒的范疇,教育之所以具有永恒性,是因為教育具有兩大社會功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適應現存的生產力,作為生產斗爭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適應現存的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作為階級斗爭工具。
17.C【解析】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性文件是2001年6月7日發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18.B【解析】課堂管理始終制約著教學和評價的有效進行,具有促進和維持的功能。
19.A【解析】松散群體是正式群體形成的第一階段,僅僅是時間和空間上結成群體,還沒有共同活動的目的和內容。
20.D【解析】勒溫曾將教師的領導方式分為集權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種,不同的領導方式會形成不同的課堂氣氛,其中民主型的課堂氣氛最佳。
二、填空題
1.商周2.對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教育對社會精神文明的教育
3.小學教育4.杜威5.堅定的職業信念
6.教育方針7.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8.雙邊活動
9.目標原則10.基本事實11.談話法
12.創設情景一學生參與各類活動一教師啟發學生領悟道理
13.百分制等級制14.行為習慣15.發揚優點和克服缺點
16.培養目標17.重點訪問18.政治目標
歷年真題:甘肅省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試題及答案
考前多做試題:2014教師資格考試題庫,沖刺必做?。?/font>
國考在即,抓住最后一次:2014教師資格輔導,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一次過關!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