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 [解析]在師生觀上,《雄辯術原理》和《學記》都強調要了解兒童的年齡特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尊師重道,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雄辯術原理》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學法的書。
2.B [解析]蘇霍姆林斯基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出發,創造性地將“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個性發展”融合在一起,提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并將其作為學校教育的理論和目標。
3.D[解析]德育的功能主要包括培養學生品德、決定學校教育性質、影響社會穩定與發展。題干說的是對社會的影響,屬于社會性功能。
4.B [解析]柯爾伯格根據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提出了“道德兩難法”,在兒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產生了很大影響。
5.D[解析]格塞爾一生主要研究兒童的生長和發展問題。他的主要觀點是所謂“成熟勢力說”,他認為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機制。
6.B [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三十九條規定:教師對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或者對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作出的處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訴,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在接到申訴的三十日內,作出處理。
7.C[解析]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準對本學科的要求,在認真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范圍和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為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而編制的主要材料,教科書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它為教師的備課、上課、布置作業、學生學習成績的檢查評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8.A[解析]活動課程,又稱為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它以兒童的興趣或需要為基礎、根據心理邏輯而編排的課程。具有生活性、實用性、開放性等特點。
9.B [解析]情感陶7臺法強調的是環境對學生德育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如題干所說。
10.C[解析]所謂班級平行管理,是指利用集體與個人相互影響的關系,班主任既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
11.D[解析]制約教育任務的因素是:教育目的;學生年齡特征;學科的特性;教學的時空條件。
12.A[解析]教學計劃(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它規定不同課程類型相互結合的方式,也規定了不同課程在管理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時,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作出全面安排,具體規定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課程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并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13.A[解析]赫爾巴特將教育目的分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兩部分。前者是指培養和發展兒童多方面的能力和興趣,以便他們將來選擇職業;后者是指道德的目的,要求培養五種道德觀念,這是教育最必要的、最高的目的。
14.B[解析]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外活動是學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通過課外活動使“青少年邁上了科學思維的道路”。他認定課外活動是學生“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只有當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隨意使用5~7個小時的空余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面發展的人來。離開這一點去談論全面發展,談論培養素質、愛好和天賦才能,只不過是空話而已。”
15.B[解析]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國家保障實現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其內容包括受教育機會權、受教育條件權和公正評價權三個方面。
二、名詞解釋
1.小學教育學:就是研究小學教育,揭示小學教育規律,指導小學教育實踐的一門分支學科,社會學科。
2.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
3.課外活動:是中小學為實現學校教育目的,與課堂教學相配合,在課堂教學以外對學生身心實施多種影響的正規教育活動。
4.勞動技術教育: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現代生產勞動知識和生產技能,培養學生正確的白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的教育。
同類試題: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