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簡答題
1.答:要實現教育目的和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使受教育者獲得全面發展,就必須實施全面發展的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構成。各育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依存于一個有機整體之中。
(一)五育的相對獨立性
五育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內涵、任務、內容和方法。
德育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發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體育是使學生掌握健康和運動的知識,形成運動技能和衛生習慣,發展體力和運動能力,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和體質的教育。
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
勞動技術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形成勞動習慣,并使學生初步掌握基本生產技術知識和勞動技能的教育。
(二)五育之間的聯系
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的聯系表現在: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德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靈魂與統帥作用。德育的根本任務在于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它為人的發展提供方向。
智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前提和支持作用。智育的根本任務在于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它為人的發展提供知識基礎和智力支持。
體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基礎作用。體育的根本任務是增強體質,發展運動技能。體育可以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體質和充沛的精力,也可以使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還可以塑造健美體態和美好心靈。體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途徑。
美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動力作用。美育的根本任務在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形成學生的審美觀和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育使學生在求真、向善、至美的過程中達到身心的和諧發展。
勞動技術教育可以綜合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作用。勞動技術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使學生形成勞動情感、態度和習慣,掌握基本的生產技術和技能。勞動技術教育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鞏固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中所獲知識、情感、態度、方法和能力,其實質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實踐能力,它是實現個體與社會協調統一、和諧發展的紐帶和橋梁。
總之。五育在實踐中是一個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整體。這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五育的內涵、任務和作用,統籌兼顧好五育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進入冷戰時期,科學技術革命使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教育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因此,世界教育改革風起云涌,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加入了教育改革的洪流,使教育改革與發展呈現出如下趨勢:
1)教育終身化
終身教育是與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擴展到社會各個方面的連續性教育。
2)教育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且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對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和專制性的否定。
4)教育多元化
教育多元化是對教育的單一性和統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5)教育技術現代化
教育技術現代化是指現代科學技術(包括工藝、設備、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運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變化。
3.(1)傳道者角色;
(2)授業、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與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4.(1)教育兒童關心、熱愛集體,成為集體的積極一員;(2)用集體主義精神來調節言行;(3)初步了解個人在集體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確認識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培養起尊重他人與服從集體的意識。
5.(1)要準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2)提出的問題要明確,能引起思維興奮,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3)善于啟發誘導;(4)做好歸納、小結。
6.教科書的作用表現在:第一,它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教學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所學內容,同時也便于學生預習、復習和做作業。第二,它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基本材料。第三,根據課程計劃對本學科的要求,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和范圍及教學任務。第四,根據本學科在整個學校課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理論聯系實踐的基本途徑與最佳方式,對整個教學活動作出統籌安排。
六、論述題
1.答: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日的,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的基本內涵是: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素質教育倡導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強調在教育中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數人的發展。每個人都得到發展,不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且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尊重和保護這種權利,并創造條件實現這種權利,是素質教育區別于應試教育的標志之一。
2)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社會主義現代化大生產需要全面發展的新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的有機結合,來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并且要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以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3)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人才,這是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征。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其實質是人的創造力的競爭。素質教育的本質是使學生能夠主動、活潑、愉快地學習,使學生在主動學習、自主探究中逐步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答:一、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一)經濟對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
(二)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一)政治對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
(二)教育對政治發展的促進作用
三、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一)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
(二)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3.答: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和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小學德育的內容和相應要求有如下幾個方面:
1)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人們在祖國土地上長期生活、勞動和奮斗中形成的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和無限眷戀。愛國主義教育是指通過學校德育培養起青少年學生對祖國的感情和眷戀。
2)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人們從事實踐活動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動力。理想是共同理想和個人理想的統一,具有時代性和社會性。青少年正處在身心飛速發展時期,通過理想教育,不僅可以給他們以前進的正確方向和巨大動力,還可以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集體主義教育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成員之間,以及個人和集體、個人和國家關系的一個基本特征。集體主義教育就是用集體主義的觀點對學生進行關心集體和善于在集體中生活的教育。
4)勞動教育
勞動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勞動是人自我肯定的手段,是人類幸福之源。勞動教育是讓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報考度、熱愛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和實踐能力的教育。
5)社會公德教育
社會公德是人類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中逐步形成的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我國的社會公德教育就是要使學生理解人與入之間的平等、團結、友愛、互助的新型關系,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4.(1)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是一個優秀教師的基本品德,也是教好孩子、獲得所期望的良好效果的一個重要條件。
(2)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
(3)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堅定不移地貫徹到底,督促學生切實做到。不能姑息遷就,放松要求,要注意防微杜漸。從小培養好。
歷年真題:
山東省教師資格證小學考試真題試題及答案解析(08-2010年)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