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試卷答案(二)
一、單項選擇題
1.B 2.D 3.C 4.A 5.B 6. B 7.C 8.A 9.A 10.B 11. D 12.B 13.D 14.A 15.C 16.A 17.A 18.C 19.C 20.B
二、名詞解釋
1.習慣化即同樣的刺激物如反復呈現,最后會使原先出現的定向反射逐漸減弱甚至完全消失的現象。
2.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員的社會功能。
3.學習風格是指學習者所具有的或偏愛的學習方式以及表現出來的相應的學習特征。
4.精神分析是指通過夢和自由聯想等手段,發展病人潛意識中存在的動機,使所受到的壓抑得到宣泄,從而治療疾病。
5.聽覺性言語中樞也稱溫爾尼克區,它位于顳葉的后下部,是用來理解語言,損害它說活雖流暢但卻不理解語言的意義。
三、簡答題
1.奧蘇伯爾認為成就動機由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一是認知的內驅力。這是一種要求獲得知識、技能以及善于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內驅力。這是一種把學業成就看作贏得相應的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榮譽感、勝任感等。三是附屬的內驅力。這是一種為了獲得長者和同伴們的贊許和認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現為一種依附感。這三種內驅力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隨學生的年齡、性別、個性特征以及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變化。
2.影響遺忘的因素主要有:①遺忘的進程受時間因素的制約;②識記材料很重要時,一般不容易遺忘;③識記材料的性質對遺忘進程有影響,有意義材料、形象材料、熟練的動作機能遺忘的較慢;④識記材料的數量和學習程度對識記效果都有很大影響;⑤識記材料的系列位置效應對識記也有重要的影響,一般系列材料的開始和末尾部分記憶效果較好。
增進記憶的方法主要有:①直觀形象法;②圖表法;③諧音記憶法;③歸類比較法;⑤聯想法;⑥歌訣法。
3.合作與競爭對個體的影響:一些研究表明,在合作的條件下,群體成員之間能建立和保持友好協調的人際關系,個體的活動效率因此也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有更多研究表明,由于競爭能夠使個體增強自己的主體意識,激發強烈的行為動機,發揮出自己的潛力,所以它同樣可以大大提高個體的活動效率。
可見,合作和競爭對個體的行為都主要起積極作用。研究發現在沒有特別引導的情況下,人們更傾向于優先選擇競爭,即便合作是最好的策略也是同樣如此。
4.元認知能力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五種方式:①讓學生每天記學習日記;②增強學生對他人及自己認識過程的意識;③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質疑;④指導學生監控,評估自己的理解能力;⑤向學生提供練習與反饋的機會。
四、論述題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是需要層次理論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有兩方面的含義,即完整而豐滿的、人性的實現以及個人潛能或特征的實現。馬斯洛說,一個人力求變成他能變成的樣子,這就是自我實現。他還概括地提出了自我實現者的l5項優良的人格特征,認為只有極少數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自我實現者。
馬斯洛需要層次之間的關系是:首先,出現的順序由低到高,只有較低一層需要得到滿足后才會出現較高一層的需要,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其次,各層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自我實現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最后,七個層次可概括為兩個水平,即基本需要(前四種需要)和成長需要(后三種需要)。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是迄今為止心理學界最為推崇的需要理論,其積極意義表現為:
①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注重社會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②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是一個有嚴格組織的層級系統;③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比較客觀準確地揭示了人類需要產生的客觀規律。
當然,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為:①馬斯洛脫離現實生活實踐和人類社會發展去看待人性,降低了社會生活環境在人的需要中的作用;②馬斯洛強調低級需要向高級需要發展,但沒有充分認識到高級需要對低級需要的調節作用;③馬斯洛是一個人本主義者,他的許多概念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而未能顧及這些概念的現實社會內容。
五、案例分析
(1)不正確。他將行為的原因歸因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這樣他就對自己的行為不用負責,因此學習動機不高,學習成績也不會提高,甚至會越來越差。
(2)他應該將其歸因為自己的內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如果他認為學習失敗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會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學習一定可以獲得成功。采集者退散
(3)有助于教師了解心理活動發生的因果關系,有助于根據學生行為及其結果推斷出個體的穩定心理特征和個性差異,有助于從特定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預測個體在某種情況下可能產生的學習動機,對于改善其學習行為,提高其學習效果也會產生一定的作用。此外,歸因訓練還有助于提高自我認識。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正確歸因,對消極的歸因進行輔導。如果一個學生長期處于消極的歸因心態就有礙于人格的成長,如慣于逃避的學生,他們經常將失敗歸為能力不足,將成功歸于運氣或任務容易,長此以往,成為一種習慣,就會演變為一種習得無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