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簡答題
36.【答案要點】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
(1)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這一效能信息源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
(2)替代經驗。個體的許多效能期望是來源于對他人的觀察,如果看到一個與自己一樣或不如自己的人成功,自己的效能感就會提高。
(3)言語暗示。他人的言語暗示能提高自己的效能感,但缺乏經驗基礎的言語暗示的效果是不鞏固的。
(4)情緒喚醒。班杜拉研究發現,高水平的情緒喚醒能使成績降低,從而影響自我效能感。
37.【答案要點】(1)根據遷移的性質不同,即遷移的影響效果不同,可將遷移分為正遷移與負遷移;
(2)根據遷移內容的不同抽象與概括水平,可將遷移分為水平遷移與垂直遷移;
(3)根據遷移內容的不同,可將遷移分為一般遷移與具體遷移;
(4)根據遷移過程中所需的內在心理機制的不同,可將遷移分為同化性遷移、順應遷移與重組性遷移。
38.【答案要點】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是通過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實質性的、非人為的聯系。有意義學習的條件有:
(1)從客觀條件看,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
(2)從主觀條件看:①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②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識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性;③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
39.【答案要點】(1)自我中心階段(2--5歲),是一種無道德規則階段,規則對兒童沒有約束力。
(2)權威階段(6~8歲),此時兒童的道德判斷受外部的價值標準所支配和制約,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的絕對尊敬和順從的愿望。
(3)可逆性階段(8~10歲),是自律道德階段的開始,在該階段,兒童開始依據自己的內在標準進行道德判斷,不把規則看成是絕對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同伴間共同約定的,可以修改的。
(4)公正階段(10~12歲),此時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體驗到公正、平等應符合每個人的特殊情況。
40.【答案要點】行為改變的基本方法有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處罰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強化法。根據學習原理,一個行為發生后,如果緊跟著一個強化刺激,這個行為就會再一次發生。
(2)代幣獎勵法。代幣是一種象征性強化物,籌碼、小紅星、蓋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幣等都可作為代幣。
(3)行為塑造法。這是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原理而設計的培育和養成新反應或行為的一項行為治療技術,主要是通過不斷強化逐漸趨近目標的反應,來形成某種較復雜的行為。
(4)示范法。示范法是通過求診者觀察和模仿來矯正其適應不良行為與神經癥反應的。該方法于l967年由班杜拉等人建立。其基本原理是:人的各種行為,無論是適應性行為還是不良行為,都是通過后天的學習獲得的。因此,同樣的方式也可以改變不良行為,或重新學習適應性行為。
(5)處罰法。處罰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為。處罰有兩種:一是在不良行為出現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如否定評價、給予處分);二是在不良行為出現后,撤銷一個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是讓當事人自己運用學習原理,進行自我分析、自我監督、自我強化、自我懲罰,以改善自身行為。
五、論述題
41.【答案要點】小林的現狀是習得性無助感的典型表現。
(1)習得性無助感是指由于連續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法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小林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約束的能力相對較弱,總是經歷失敗,那么對學習的興趣就會大大下降,對學習失去了信心,自然不可能有好的學習成績。(2)習得性無助的危害有:首先會嚴重影響人的情緒,使人變得抑郁、沮喪、無奈、絕望。其次,會嚴重削弱人的行為動機,使個體變得不思進取。再次,會使人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
力下降,產生極端行為。
(3)教師有效干預和糾正習得性無助的措施有:①積極評價學習,培養學生自控信念;
②創設良好環境,營造和諧師生關系;③引導正確歸因,進行有效策略訓練。
試卷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