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觀察法是在自然情景中對人的行為進行有目的的、有計劃的、系統的觀察和記錄,然后對所做記錄進行分析,發現心理活動和發展的規律的方法。
2.B【解析】2~3歲嬰兒能集中注意10分鐘左右。
3.D【解析】0~6個月是嬰兒視覺發育的敏感期。
4.D【解析】6個月左右的新生兒會出現眼手協調。
5.C【解析】幼J1It寸間知覺發展的方向是思維參與時間的知覺,即把時間知覺和時間概念結合起來。
6.D【解析】新生兒的習慣化也是學習得到的。
7.C【解析】根據語言的表述或非語言的描繪(圖樣、圖解、模型、符號記錄等)在頭腦中形成有關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就是再造想象。
8.A【解析】最初的語詞概括的形成,是兒童思維的標志。
9.B【解析】題干中體現出兒童的概括水平還處于根據具體特征下定義的水平。
10.D【解析】情境語言和連貫語言的主要區別在于是否直接依靠具體事物作支柱。
11.B【解析】小班兒童還不了解和熟悉行為規則,到中班開始對自己和別人的行為進行評價和體驗。
12.C【解析】每個兒童動作發展的順序大致相同,時間也大致相近。其規律是:(1)從整體動作到局部動作;(2)從上部動作到下部動作;(3)從中央部分的動作到邊緣部分的動作;(4)從粗大動作到精細動作;(5)從無意動作到有意動作。
13.B【解析】黏液質的心理特點:穩重,考慮問題全面;安靜,沉默,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情緒不易外露;注意力穩定而不容易轉移,外部動作少而緩慢。因此,應著重培養他們勇于進取、豪放的品質。
14.C【解析】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
15.A【解析】游戲是促進幼兒心理發展的最好的活動方式。
二、簡答題
16.【答案要點】(1)受大腦發育水平的局限,幼兒的有意注意開始發展,但不能充分發展;(2)幼兒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環境,特別是成人的要求下發展的;(3)幼兒逐漸學習一些注意的方法;(4)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動中實現的。
17.【答案要點】感知覺是認識活動的開端。在感知覺的基礎上,人們才能形成記憶、想象、思維等一系列較復雜的心理過程,才能更進一步地認識客觀事物。兒童的情緒情感也常受感知覺的影響而變化。因感知覺的返回作用,即通過感知的糾正這個中間機制,感知覺的發展也能促進兒童對自己行為的控制。
18.【答案要點】3~6歲兒童無意記憶占優勢體現在:(1)無意識記效果優于有意識記;(2)由于記憶加工能力的發展,無意識記的效果隨年齡增長而提高;(3)幼兒無意識記是積極認知活動的副產物。
19.【答案要點】(1)幼兒的想象常常依賴于成人的言語描述;(2)幼兒的想象常常根據外界情景的變化而變化;(3)幼兒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記憶表象的極簡單加工,缺乏新異性。
20.【答案要點】(1)從混沌一體到逐步分化;(2)句子結構從松散到逐步嚴謹;(3)句子的結構由壓縮、呆板到逐步擴展和靈活。
21.【答案要點】依戀是對特定的人持久的感情聯系,從嬰兒的角度看,與安全的需要有關。新生兒和嬰幼兒早期處于一種無助狀態,生存的本能讓他們尋找保護者。依戀是他們天生的行為,為的是喚起注意,使一個依戀對象能留在身邊,在危險和不安全情境下提供保護作用。
依戀的種類有安全型依戀、焦慮一反抗型依戀、焦慮一回避型依戀三種。
相關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