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福建省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學》沖刺試題及答案四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
1.廣義的教育制度是指( )
A.學校教育制度
B.高等教育制度
C.社會教育制度
D.國民教育制度
2.人力資本理論說明了( )
A.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B.經濟發展水平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C.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D.教育對科學技術的促進作用
3.宋代以后,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儒家經典被縮減為《四書》《五經》,特別是《四書》被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四書》指的是( )
A.《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B.《學記》、《中庸》、《論語》、《孟子》
C.《大學》、《中庸》、《春秋》、《孟子》
D.《詩經》、《論語》、《春秋》、《大學》
4.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中,起決定作用的是( )
A.遺傳因素
B.環境因素
C.教育因素
D.個體主觀能動性
5.馬克思主義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惟一方法是( )
A.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
B.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C.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
D.城市與農村相結合
6.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計劃應該具有的三個特征是( )
A.強制性,基礎性,科學性
B.強制性,普遍性,科學性
C.科學性,普遍性,基礎性
D.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
7。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種文化的統一體( )
A.社會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8.《學記》上說“不陵節而施”,這句話體現了( )
A.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B.啟發性教學原則
C.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D.鞏固性教學原則
9.學生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轉變為現實性的條件是個體與( )
A.遺傳的相互作用
B.成熟的相互作用
C.環境的相互作用
D.教師的相互作用
10.將課程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這是( )
A.從課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劃分的
B.從課程的功能角度劃分的
C.從課程的組織核心角度劃分的
D.從課程的任務角度劃分的
11.從評價的功能上區分,中小學教育評價的類型可分為( )
A.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
B.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
C.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D.正確評價和錯誤評價
12.課程體系中所包含的各種課程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所形成的關系形態,稱為( )
A.課程計劃
B.課程結構
C.課程目標
D.課程標準
13.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神學課程和工業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課程屬于課程類別中的( )
A.學科課程
B.活動課程
C.綜合課程
D.融合課程
14.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 )
A.備課
B.上課
C.布置作業
D.成績評定
15.班集體形成的主要標志之一是形成了正確的集體輿論。集體輿論是指( )
A.集體中占優勢的、為大多數人所贊同的言論和意見
B.班主任所提倡的言論和意見
C.集體中所有人都一致同意的言論和意見
D.集體中優秀分子的言論和意見
16.把對集體的管理和對個別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班級管理方式是( )
A.常規管理
B.目標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7.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范實驗,指導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是( )A.練習法
B.演示法
C.實驗法
D.發現法
18.《學記》中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所闡明的教學原則是( )
A.循序漸進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啟發性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19.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質是( )
A.將學生的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
B.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
C.將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
D.提高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20.教學的教育性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的哪一條基本規律中( )
A.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B.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C.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D.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免費模考:2014教師資格考試試題免費模考,給你——最真實的考場感覺
10月最后“兩學”考試:2014福建教師資格VIP班,濃縮高頻考點,帶你短時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