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詞解釋
1.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實現預期的課程目標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教學活動的基本范型。
2.課程設計:課程設計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解釋。最狹義的理解是指制定某個課程的具體過程,而最廣義的理解幾乎涉及所有形式的課程變化。
3.國家課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編制和審定的課程,其管理權屬中央級教育機關,是一級課程。
五、簡答題
1.第一,教科書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教師講授的內容;同時也便于學生預習、復習和做作業。
第二,教科書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它為教師的備課、上課、布置作業、學生學習成績的檢查評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第三,根據教學計劃對本學科的要求,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范圍和教學任務。
第四,根據本學科在整個學校課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基本途徑和最佳方式,確定本學科的主要教學活動,課外活動、實驗活動或其他社會實踐活動,對各教學階段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做出統籌安排。
2.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四方面特性:獨特性;穩定性;發展性;靈活性。學生的學習特點受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第一,基礎因素。它包括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水平、智能結構和心理品質、個性特征。第二,內部因素。它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的學習經驗、掌握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習動機和學習積極性等。第三,外部因素。主要指學習內容、教師教學風格、社會傳統、時代要求和教育環境等,這三方面的因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促進著學習風格的形成與發展。
六、論述題
當代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盡管各有特色,但都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發展趨勢:
(1)重視課程內容的現代化、綜合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知識更新的加劇,各國的課程改革都注意刪除陳舊內容,增添反映現代科技成果的新內容,盡量縮小課程內容與最新科技成果之間的差距。為適應當代科學綜合化趨勢加強的需要,許多國家開設了綜合性課程。
(2)重視基礎學科知識的結構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法、德等國繼美國之后出現了“恢復基礎”運動,強調統一學習基準,加強基礎學科,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重視知識的結構化表現在對課程內容去粗取精,縮減描述性和經驗性的知識。增強知識的理論性和概括性,突出其間的聯系,把各門學科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原理等基本結構教授給學生,保證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3)重視能力的培養。適應培養新型人才的要求,當代各發達國家在課程內容組織過程中,都把培養學生研究、探討和創造態度與能力作為一項重要原則,力圖使組織的內容有助于把學生培養成為既能掌握前人大量認識成果,又能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的人。
(4)重視個別差異。由于學生之間在興趣、愛好、需要一級能力、基礎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各國的課程設置都有較大彈性,既有共同形式和內容,也有個別化的形式和內容,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和發揮教師的創造性,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相關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