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三維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C【解析】智力一般是指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能力,思維力是核心。
3.C【解析】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習動機。
4.A【解析】上課要完成的教學任務不同,課的類型就不同,如新授課和鞏固課等。
5.D【解析】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課堂教學。
6.B【解析】因材施教則既屬于中學教育原則又屬于德育原則。
7.B【解析】考試分為三階段,核心是命題。
8.C【解析】在學校教育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教學工作,管理工作也很重要。
9.B【解析】略。
10.B【解析】由教育學中教學方法原則中直觀原則可知。
11.B【解析】教學過程中所教授的知識,多是間接性的,是人類長期以來形成的知識。
12.B【解析】德育模式有認知模式、體諒模式和社會模仿模式。體諒模式是由英國德育專家麥克費爾等人創建的一種德育模式。假定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職責。它以一系列的人際與社會情境問題啟發學生的人際意識與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
13.C【解析】德育內容的確定要受到教育的內部和外部多種因素的制約。所以學校德育工作不能只注重外部環境的調節。
14.C【解析】班級管理的對象是班級中的各種管理資源,主要是學生。
15.D【解析】班級建設設計以班級建設目標的制定最為重要。
二、多項選擇題
1.BCD【解析】當代兒童發展觀主要包括以下三項基本內容:(1)兒童的發展是以個體的生物遺傳素質為基礎的;(2)兒童的發展蘊含于兒童主體的活動之中;(3)實現發展是兒童的權利。
2.ACD【解析】經驗主義課程論的代表為杜威,主要觀點為:課程應以兒童活動為中心,課程的組織應心理學化,考慮兒童現有的經驗和能力。
3.AC【解析】略。
4.ABCD【解析】略。
5.ACDE【解析】美國教育家蘭本達教授提出探究—研討法,其特點為:(1)從具體材料引發學習經歷;(2)通過集體交流和研討促進學習;(3)鼓勵學生的語言表達;(4)肯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犯錯誤的意義。
6.BDE【解析】對教師在職培訓的法律制度化作了規定的政策文獻就是這三項,另兩項與題意不符。
7.ACD【解析】知識廣博是教師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專業素養而非能力要求,改善實踐與題干無關。
8.ABD【解析】CE兩項與題意不符。
9.ABCD【解析】教育發展的方向受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
10.ABDE【解析】一個班的學生群體還不能稱為班集體。班集體形成的基礎是成員具有明確的共同目標,并且具有一定的組織結構,有共同生活的準則,集體中存在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
特別推薦:
考試大“教師資格證考試-考試應用免費體驗中” | ||
提示:點擊“各考試應用”圖標,即可進入會員中心免費體驗。(新用戶需先注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