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德育: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22.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組織的體系及其管理規則。它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是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和組織的體系,二是教育機構與組織體系賴以存在和運行的一整套規則。
23.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各學科的綱領性指導文件,發揮著教學工作的“組織者”作用,可以確保不同的教師有效的、連貫的、目標一致地開展工作。
24.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在對教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
25.相對評價法:是根據所要評價對象的整體狀態確定評價標準,以被評價對象的某一個或若干個為基準,通過把各個被評價對象與基準進行對照比較,判定出每個被評價對象在這一集體中所處位置的一種評價方法。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共36分)
26.(1)教育的文化傳遞、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與創造功能。
27.(1)社會主義是我國教育性質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質。
(4)為經濟建設和社會全面進步培養各級各類人才。
28.(1)提升課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論品味。
(2)在課程政策上,要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整合。
(3)在課程內容上,要實現學科知識與個人知識的內在整合。
(4)在課程結構上,要更新課程種類,恰當分析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關系,努力實現課程的綜合化。
(5)在課程實施上,要超越忠實取向,走向相互適應取向和課程創新取向。
(6)在課程評價上,要朝著目標取向的評價,走向過程取向和主體取向的評價。
29.(1)哲學取向的教學理論流派,其基本主張是:
①知識一道德本位的目的觀。
②知識接受的教學過程。
③科目本位的教學內容。
④語言呈示為主的教學方法。
(2)行為主義教學理論流派。
①預期行為結果的教學目標。
②相倚組織的教學過程。
③程序教學的方法。
(3)認知教學理論流派。
①理智發展的教學目標。
②動機一結構一序列一強化原則。
③學科知識結構。
④發現教學方法。
(4)情感教學理論流派。
①教學目標:培養充分發揮作用的人,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人。
②非指導性教學原則。
③意義學習和非指導性學習。
④師生關系的品質。
30.(1)社會規范失控。
(2)文化的商品化。
(3)城市化的影響。
(4)價值觀多元化。
(5)人口流動問題。
31.略
歷年真題:四川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A/B級)
臨考推薦:四川教師資格內部絕密考點 終極考題預測
233網校“省考”一次過:2015教師資格VIP班,濃縮高頻考點,帶你短時秒殺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