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中記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而《荀子·王霸》記載的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其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是都有提及,也是考試的重點。下面,我將給大家講講這三位霸主的上位史,以及隱藏的考點。
一、齊桓公—春秋首位霸主
齊襄公時,齊國政治混亂。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保護小白逃到莒國。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雍林人殺無知,并討論重立君主。高、國兩家事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國。魯國聽說以后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并派管仲帶兵堵截了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達齊國。這時小白早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在位期間,聽鮑叔牙的勸阻,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擊,齊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團結其他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后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主要成就:重用管鮑,強軍富民。尊王攘夷,九盟諸侯,一匡天下,驅逐戎狄。
二、晉文公—并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名重耳,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于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采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系,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于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及報答因晉國內亂逃亡在外時楚王的幫助和殷勤接待(在逃亡時,晉文公允諾:若能回到晉國為君,一旦晉楚交戰,晉軍將退避三舍,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命令部隊向后撤退九十里,后撤到衛國的城濮。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于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后發制人的著名戰例。
主要成就:拔擢賢能、聯秦合齊、保宋制鄭、勤王敗楚
著名的戰役:城濮之戰(涉及典故“退避三舍”)
三、楚莊王—被高度認可的霸王
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在復雜的形勢下,他采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于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三年后,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
楚國在北林打敗晉國軍隊后,鄭國開始聽命于楚國。為了爭當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雙方互有勝負,楚國在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戰中大獲全勝。使楚國的聲威大振,國勢日強,而晉國在中小國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們的能力。不久,楚莊王滅掉了蕭國,又連續三年攻伐宋國,迫使宋國向楚求和。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愿望。
主要成就:北上爭霸,擊敗晉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
成語典故:一鳴驚人
延伸閱讀:
零基礎如何備考?233網校零基礎取證班購課即送教材,5大基礎班級教學,給您備考指路,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