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綜合素質科目第一章第一節考點教育觀每年都會考,要么在選擇題中出現,要么在材料分析題中出現,會考2分-16分。但在2022上半年和2021下半年近2次的小學綜合素質科目考試中,教育觀考點退出考卷!
年份 | 單項選擇題 | 材料分析題 | 共考查分值 |
2022上半年 | — | — | 0分 |
2021下半年 | — | — | 0分 |
2021上半年 | 1題 | 1題 | 16分 |
2020年 | 1題 | — | 2分 |
2019下半年 | 2題 | — | 4分 |
2019上半年 | — | 1題 | 14分 |
2018下半年 | 1題 | — | 2分 |
2018上半年 | 2題 | — | 4分 |
次次考,突然2次沒考!在2022下半年很可能會卷土重來!
教育觀的考核要點學霸君用一張思維導圖給你整理好了,這些要點不僅僅要記住,還要理解。出題方式一般會結合某個情境,只有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記憶口訣:雙全雙發展,創新與實踐
教育觀會已選擇題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出現。
1、找意義不同選項
可以概括每個選項所表達的意思,選出不同項,一般就是正確答案。
2、找矛盾選項,必有一真
若選項中有兩個相矛盾的選項,直接將答案鎖定,再結合題意,對比分析選出最佳答案。
3、找關鍵詞重復最多的選項
找出選項中的關鍵詞,分別找出出現次數最多的關鍵詞,組合形成答案。
4、讀材料,找關鍵詞,對比選項
找準關鍵詞,用比圈出來,將關鍵詞與選項一一對比,再選項間對比,選出最優項。
學會答題技巧,還需要加以靈活運用,在233網校教師資格綜合素質精講班課程中,王奕珃老師不僅僅講授了答題技巧,還通過實戰練習讓你學會靈活運用各種解題技巧,提升應試能力。試聽王奕珃老師解題方法>>
真題示例:
(單選題)【2021上半年真題】曉軍向老師報告:“安安偷看我的試卷。”老師說:“安安怎么會偷看你的試卷,她的成績比你好。”曉軍紅著眼睛坐在座位上,無心考試了。該老師的做法表明,他沒有做到公正待生。做出此評判的依據是( )。(2分)
A.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教育根本目的
B.因材施教是現代學生觀的基本要求
C.教學相長是和諧的師生關系的特征
D.面向全體學生是素質教育基本要求
本題考查教育觀。題干中老師的做法沒有做到公正待生,評判的依據是違背素質教育中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D項正確。全面發展體現的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發展;故A項有誤。因材施教是根據學生觀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故B項有誤。教學相長是教師觀的要求,體現老師和學生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故C項有誤。
本題主要解法關鍵是找準關鍵詞,用筆把“安安怎么會偷看你的試卷,她的成績比你好。”圈出來,這句話表面這位老師區別對待學生,違背了教育觀面向全體的要求。
材料分析題評分規則:按點給分,多寫不扣分
組織格式:總分總的格式規劃
1、判斷行為對錯 、對:XX的做法是對的,體現了XX的要求,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錯:違反了XXX的要求,應該(怎樣)改正;
2、理論要求 +材料分析
注:分條羅列,邏輯清晰,盡可能多羅列知識點(不要全寫)
3、總結理論和材料分析
關于教育觀的答題思路和答題模板,王奕珃老師在綜合素質的精講班有詳細講到,如果你對素質教育觀的幾個考點區分不了,可以聽王奕珃老師的課程解惑,課程是免費的。試聽小學綜合素質精講班課程>>
真題示例:
【2021上半年真題】在講解《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時,張老師問哪位同學愿意讀課文。明明主動舉手,但他將課文里的“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這句話讀成了:“天,不,不過,井,井口,那,那么大。”他的結巴逗得全班同學哈哈大笑,學習委員說:“明明,你怎么又搗亂呢?”
張老師愣了一下,問故作結巴的明明:“你為什么要這樣讀啊?”明明說:“因為青蛙長時間呆在井底,沒有人和它講話,時間長了,它就連話也說不好了。” 聽了明明的回答,張老師靈機一動,大聲問:“大家覺得明明的回答有道理嗎?”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有一點道理!”“怎么可能呢?” 看到同學們對這個問題那么感興趣,張老師說:“現在請大家默讀課文,體會一下青蛙到底是怎么想的。” 5分鐘后,張老師讓同學們帶著感情朗讀課文,這一次同學們把課文讀得有聲有色。
問題:請結合材料,從教育觀的角度,評析張老師的教育行為。(14分)
張老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合理的,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觀的要求。
首先,張老師的教育行為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使所有的學生通過學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材料中,張老師面對故作結巴的明明并沒有批評指責,而是詢問明明這樣做的原因,并運用教育機智迅速而正確地作出判斷,隨機應變地及時采取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張老師的教育行為注重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允許提問、鼓勵質疑、提倡對話,鼓勵爭辯,寬容“錯誤”,提倡“求異”。材料中,張老師根據明明的回答,并沒有直接給出定論,而是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們去議論探討,注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再次,張老師的教育行為注重了對學生的引導啟發。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材料中,面對明明的回答,張老師抓住了教育契機,對學生展開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張老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合理的,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進入教資微信群 和同考小伙伴一起學習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oyjl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