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學生的認知方式差異。(P24)
答: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學生間認知方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場獨立與場依存、沉思型與沖動型、輻合型與發散型等方面。
2、簡述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P27)
答:(1)應該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2)采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方式個別化。(3)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
3、簡述學生的性格差異。(P28)
答: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性格是人與人相互區別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個別差異表現在性格特征差異和性格類型差異兩個方面。關于性格的特征差異,心理學家一般是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緒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依據個人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為外傾型與內傾型兩類;依據一個人獨立或順從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為獨立型和順從型。
4、簡述性格差異的教育含義。(P29)
答:性格雖然也不會決定學習是否發生,但它卻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性格也作為動力因素而影響學習的速度和質量。性格的性別差異又會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而且還會影響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和個體社會化。因此,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教育應更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性格差異。
5、簡述學習的概念(或學習的心理實質)。(P30)
答:廣義的學習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借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1)學習表現為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2)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3)學習是由反復經驗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