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識的概括
(一)概括的含義
概括指主體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從而獲得對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認識的活動過程。
(二)知識概括的類型
1.感性概括
感性概括即直覺概括,它是在直觀的基礎上自發進行的一種低級的概括形式。
2.理性概括
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認識的指導下。通過對感性知識經驗進行自覺的加工改造,來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征與聯系的過程。
兩者區別與聯系:從內容上看,感性概括并沒有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所概括的一般只是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聯系,是一種知覺水平的概括。
理性概括是一種高級的概括形式。它所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與本質因素,是思維水平的概括。所謂一般因素,指的是一類事物所共有的,不是個別或某些事物所特有的;所謂本質因素,即內在地而非表面地決定事物性質的因素。
從感性概括中,只能獲得概括不充分的日常概念和命題;只有通過理性概括,才能獲得揭示事物本質的科學概念和命題。
(三)如何有效地進行知識概括
1.配合運用正例和反例
正例又稱肯定例證,指包含著概念或規則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的例證;反例又稱否定例證,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規則的主要屬性和關鍵特征的例證。一般而言,概念或規則的正例傳遞了最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則傳遞了最有利于辨別的信息。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便于學生概括出共同的規律或特征,教學時最好同時呈現若干正例,以一個個的例子來說明。同時,如有可能,教師最好能利用機會把正反兩種例證同時加以說明。
2.正確運用變式
所謂變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征,以便突出本質特征。
在運用變式時,如果變式不充分,學生在對教材進行概括時,往往會發生下列兩類錯誤,必須注意預防。一類常見的錯誤是把一類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做本質特征。另一類常見錯誤是在概括中人為地增加或減少事物的本質特征,不合理地縮小或擴大概念。
3.科學地進行比較
比較主要有兩種方式:同類比較和異類比較。同類比較即關于同類事物之間的比較。通過同類比較,便于區分對象的一般與特殊、本質與非本質,從而找出一類事物所共有的本質特征。
異類比較即不同類但相似、相近、相關的事物之間的比較通過異類比較。不僅能使相比客體的本質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確切了解彼此間的聯系與區別,防止知識間的混淆與割裂,有助于知識的系統化。
4.啟發學生進行自覺概括
教師啟發學生進行自覺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討論,在討論的時候,不僅要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而且要鼓勵他們主動解答問題。
在概括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自己去歸納和總結,從根本上改變“教師作結論,學生背結論”的被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