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心智技能形威的理論探討
(一)加里培林的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理論
對心智技能最早進行系統研究的是前蘇聯心理學家加里培林.他于1959年系統總結了有關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的理論。加里培林認為。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心智動作構成的。心智動作是外部的實踐動作的反映,心智動作是通過實踐動作的“內化”而實現的。心智動作的形成要經過一系列的階段,在每一階段,心智活動的性質與水平都發生相應的變化。
加里培林將心智動作的形成分成五個階段:一是動作的定向階段,是智慧技能形成的準備階段,了解做什么和怎么做。二是物質與物質化階段,該階段借助實物或模型、圖表等進行學習,促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各種各樣的表象。三是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這是外部的物質與物質化的活動向智慧活動轉化的開始。四是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該階段特點是智慧活動以不出聲的“外部”言語進行。五是內部言語動作階段,主要特點是智慧技能活動的簡略、壓縮和自動化。
(二)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認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經過三個階段,即認知階段、聯結階段和自動化階段。
1.認知階段:認知階段任務是要r解問題的結構,即起始狀態、要達到的目標狀態、從起始狀態到目標狀態所需要的步驟、算子。
2.聯結階段:這一階段學習者應用具體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主要表現在把某一領域的描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這種轉化即程序化的過程。在該階段,個體逐漸產生一些新的產生式法則,以解決具體的問題。
3.自動化階段:在自動化階段,個體獲得了大量的法則并完善這些法則,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認知投入較小,且不易受到干擾。
二、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擬
(一)確立心智技能操作原型的方法及步驟
確立心智技能操作原型可用心理模擬法,用心理模擬法來建立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需經過兩個步驟,創擬確立模型和檢驗修正模型。
(二)創擬確立模型的步驟
首先必須對活動進行系統分析。包括動能分析和結構分析,并將功能分析與結構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作為創擬模式的基本方法。其次,實踐模式中的基本操作要依據操作系統的性質及學生的能力水平而確定,以能為學生理解并執行為原則。
(三)檢驗修正模型的方法
1.教學心理實驗。
2.通過計算機.將過程分解細,分解到機器可以執行為止。
(四)心智技能的培養過程的含義
把專家頭腦中的經驗“內化”為學生自己經驗的過程,就是心智技能的培養過程。
三、心智技能的分階段形成
(一)原型定向
1.原型的含義
原型:心智活動的“原樣”.即外化了的實踐模式,“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序。
2.原型定向的含義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動作構成要素、動作執行次序和動作的執行要求),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
原型定向階段相當于加里培林的“活動的定向階段”。
3.原型定向階段的任務
原型定向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起進行活動的初步的自我調節機制.為進行實際操作提供內部控制條件。首先要確定所學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操作活動程序).其次要使這種實踐模式的動作結構在頭腦中得到清晰的反映。
4.原型定向階段的教學要求
(1)要使學生了解活動的結構,即了解構成活動的各個動作要素及動作之間的‘執行順序,并了解動作的執行方式。
(2)要使學生了解各個動作要素、動作執行順序和動作執行方式的各種規定的必要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3)采取有效措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獨立性。
(4)教師的示范要正確,講解要確切,動作指令要明確。
5.原型定向的作用
通過原型定向階段的教學,學生建立起了關于活動的初步的自我調節機制,從而為進行實際操作提供了內部控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