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與問題解決
(一)問題
1.含義
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問題的基本成分
一是給定的條件,這是一組已知的關于問題的條件的描述,即問題的起始狀態。二是要達到的目標,即問題要求的答案或目標狀態。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礙,指那些阻礙實現目標狀態的因素,它因人而異。
3.問題的分類
問題分為兩類:有結構的問題或界定清晰的問題與無結構的問題或界定含糊的問題。
(1)有結構問題
已知條件和要達到的目標都非常明確,個體按一定的思維方式即可獲得答案的問題。如,一般的數學應用題。
(2)無結構的問題
已知條件與要達到的目標都比較含糊,問題情境不明確、各種影響因素不確定,不易找出解答線索的問題。如,怎樣更好地為奧運服務?
(二)問題解決
1.問題解決的含義
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
2.問題解決的基本特點
(1)目的性
問題解決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它總是要達到某個特定的目標狀態。如,白日夢則不能稱為問題解決。
(2)認知性
問題解決是通過內在心理加工實現的。整個活動過程依賴于一系列認知操作的進行。
(3)序列性
問題解決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即認知操作.它需要運用高級規則進行信息的重組。
3.問題解決的類型
問題解決有兩種類型:一是常規性問題解決,使用常規方法來解決有結構的、有固定答案的問題;二是創造性問題解決。綜合應用各種方法或通過發展新方法、新程序等來解決無結構的、無固定答案的問題。
二、問題解決的過程
(一)已有的觀點
1.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與苛勒的頓悟說是闡述問題解決的兩種早期的心理學理論觀。
桑代克認為問題解決就是通過嘗試.使錯誤的行為動作逐漸減少,正確的行為動作逐漸增加的過程。苛勒認為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頓悟的過程。
2.以杜威為代表的學說
他們認為問題解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分階段的過程。
3.20世紀50年代的認知心理學
問題解決看做是對問題空間的搜索.并進行計算機模擬。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問題空間是個體對一個問題所達到的全部認識狀態。包括問題的起始狀態、目標狀態以及由前者過渡到后者的各中間狀態和有關的操作。影響問題空間構造的因素有:個體的知識經驗以及注意、記憶、思維等認知過程。
(二)綜合后的觀點
1.發現問題
問題是問題解決的源頭。從完整的問題解決過程來看,發現問題是其首要環節。能否發現問題,取決于三個因素:主體活動的積極性、主體的求知欲望和主體的知識經驗。個體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越強,活動的積極性越高,則越能發現常人所發現不了的問題。個體的知識經驗越豐富,視野也越開闊,這就更容易發現問題。
2.理解問題
理解問題就是把握問題的性質和關鍵信息.摒棄無關因素.并在頭腦中形成有關問題的初步印象,即形成問題的表征。只有認清問題的關鍵.思維活動才會有明確的目標。才會有條不紊地圍繞問題的核心展開。
表征既是個體在頭腦中對所面臨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現和記載。也是個體解決問題時所加工的對象。對問題的表征既包括問題的表面特征。也包括其深層特征。其中深層特征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3.提出假設
提出假設就是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與方案.選擇恰當的解決問題的操作步驟。常用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算法式和啟發式。算法式即把解決問題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舉出來,逐一嘗試。此種方式雖然可以保證解決問題。但效率不高。啟發式即依據經驗或直覺選擇解法。它可以迅速地解決問題,但不排除失敗的可能。
提出假設的數量和質量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個體思維的靈活性;二是與已有的知識經驗有關。思維越靈活。越能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就能提出越多的問題。與問題解決相關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就越有利于擴大假設的數量并提高其質量。
4.檢驗假設
檢驗假設就是通過一定的方法來確定假設是否合乎實際、是否符合科學原理。檢驗假設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直接檢驗,即通過實踐來檢驗。通過問題解決的結果來檢驗;二是間接檢驗.即通過推論來淘汰錯誤的假設,保留并選擇合理的、最佳的假設。
直接檢驗雖然可靠,但有些假沒不可能或不允許進行直接檢驗。間接檢驗的結果是否正確.最終還要由直接檢驗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