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過程
(一)依從
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從眾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
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一般來說,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產生從眾的行為。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服從可能是由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被迫的服從也叫順從,即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見或觀點.在外顯行為方而與他人相一致.而在認識與情感上與他人并不一致。服從現象的發生是由于權
威的命令及現實的壓力。
依從階段的特征是:依從階段的行為具有盲目性、被動性、不穩定,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此階段態度與品德水平較低,但卻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階段,是態度與品德建立的開端環節。
(二)認同
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
認同階段的特征是:認同不受外界壓力控制,行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定性等特點。
影響認同的因素:榜樣的特點、榜樣行為的性質、示范的方式。
認同的類型:偶像認同,指出于對某人或某團體的崇拜、仰慕等趨同心理而產生的遵從現象;價值認同,指個體出于對規范本身的意義及必要性的認識而發生的對規范的遵從現象。
(三)內化
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內化階段的特征:在內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具有堅定性,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時,穩定的態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二、影響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條件
(一)外部條件
外部條件是指學生自身以外的一切條件。
1.家庭教養方式
若家庭教養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則有助于兒童的優良態度與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2.社會風氣
社會風氣由社會輿論、大眾媒介傳播的信息、各種榜樣的作用等構成。青少年由于其自身的道德、自我的發展尚未成熟,不善于作出正確的選擇。所以易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教育者要特別重視。
3.同伴群體
學生的態度與道德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們所歸屬的同伴群體的行為準則和風氣影響。小團體思想的健康與不健康都對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改變具有重要影響。
(二)內部條件
1.認識失調
勒溫、皮亞杰、費斯廷格和海德等人的研究都表明,&考試&大&人類具有一種維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維持自己的觀點、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當認知不平衡或不協調時,內心就會有不愉快或緊張的感受,個體就試圖通過改變自己的觀點或信念,以達到新的平衡。可以說,認知失調是態度改變的先決條件。
2.態度定勢
個體由于過去的經驗,對所面臨的人或事可能會具有某種肯定或否定、趨向或回避、喜好或厭惡等內心傾向性,這種事先的心理準備或態度定勢常常支配著人對事物的預料與評價,進而影響著是否接受有關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幫助學生形成對教師、對集體的積極的態度定勢或心理準備是使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3.道德認知
態度與品德的形成與改變取決于個體頭腦中已有的道德準則、規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決于已有的道德判斷水平。實施教育時,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切身體驗,曉之以理。
此外,個體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齡等因素也對態度與品德的形成與改變有不同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