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事項
教學是有一定程序結構的。在教學程序中,教師安排的程序性事項就是教學事項。加涅指出,在教學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學事項。
(一)引起學生注意
引起學生注意是教學過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師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引起學生的動機,促使學生建立期望。教師可以通過三種方式來引導學生的注意。①激發求知欲,即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們為了知道問題的答案,就會集中注意教師的講解以及其他教學活動。②變化教學情境,即通過教學媒體,提高教學的直觀形象性,促進學生的感知和思維活動。③配合學生經驗,即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然后轉到所教主題之上。
(二)提示教學目標
向學生提示教學目標,能使學生在心理上做好準備,明了學習的結果和方法,以免學生在學習中迷失方向。在向學生陳述教學目標時,要注意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確保學生理解目標和結果,形成心理定向。
(三)喚起先前經驗
任何新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原有知識為技能為基礎。教師要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技能,以此為基礎推導和生發出新知識。
(四)呈現教學內容
教師在呈現教學內容時要根據教學材料的性質、學生學習特點與預期學習結果等有關問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用學生最有效接受的方式進行編碼,以利于學習者感官通道的接受。
(五)提供學習指導
在呈現完教學內容之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完成課堂作業。進行指導時要注意:①當學生對人名、地名等事實性的問題不理解時,可以給以直接指導,將正確答案直接告訴學生。②對于與學生經驗有關的邏輯性問題,可以提供間接指導,即給學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勵學生自己進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③在進行間接方式指導時,要根據學生個體差異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對于能力強個性獨立的學生,給予較少指導,鼓勵自行解決問題,對于能力差個性依賴的學生,給予較多的指導,直到得到正確答案為止。
(六)展現學習行為
這一階段要求學生以某種方式來說明自己的學習所得: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行為上的三種線索來判定學生是否產生了學習:①眼神和表情,當求知活動由困惑而獲得理解時,學生的眼神和表情會流露出一種滿意的狀態。②隨時指定學生代表將所學知識或問題答案說出來。③根據學生的課堂作業來檢查全班學生的理解狀況。
(七)適時給予反饋
反饋能讓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的進展或有關的結果。考\試大/學生反應的反饋線索既可以來自自己,也可來自教師,尤其是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作業和談話而獲得反饋。
(八)評定學習結果
通過學生的作業情況,或者課堂小測驗,或者其他課堂問答,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根據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給予一定輔導。
(九)加強記憶與學習遷移
當確知學生獲得了所教知識技能之后,就要教學生如何記住知識,并給以復習的機會,以便鞏固所學知識。并且,要提供一些問題和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遷移。
二、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它是整個教學過程整體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學方法:講解法;演示法;課堂問答;練習;指導法;討論法;實驗法;游戲;參觀法;實習作業。
三、教學媒體
(一)教學媒體的含義
教學媒體指在教學中教師運用的向學生運載傳遞信息的工具。
(二)教學媒體的類型
一般來說,學校中的教學媒體包括:①非投影視覺輔助;②投影視覺輔助;③聽覺輔助;④視聽輔助;各種媒體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作用。
(三)選擇教學媒體的原則及應考慮的因素
在選擇媒體時考慮適宜和有效兩原則,具體說,選擇教學媒體時,教師要綜合權衡教學情景,學生學習特點,教學目標性質以及教學媒體的特性等。
(四)戴爾的經驗錐形
戴爾(1946)從直接具體經驗到抽象經驗排列了11種媒體,構成一個經驗錐形。受時代所限,經驗錐形中沒有列入多媒體計算機。
使用教學媒體是為了使教學遵循這樣一個順序進行:從經驗的直接動作表征、經驗的圖像表征到經驗的符號表征。
(五)教學媒體的兩大特點
1.它作為傳遞經驗的物質手段,必須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
2.教學媒體本身不是經驗或信息本身。
(六)教學媒體的作用
它作為傳遞對象的經驗要素的變質變形的工具,是使經驗傳遞成為可能的工具。
四、課堂教學環境
課堂教學環境包括課堂物理環境和課堂社會環境兩個方面。一般說來,教師組織課堂空間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按領域原則來安排課堂空間,即將課堂空間劃分成一個個領域,某些領域只屬于某個人,直到教師重新改變某人的位置為止,這種安排特別適合面向全班的課;第二種是按功能安排課堂空間,即將空間劃分為各種興趣范圍或工作中心,每個人都能達到各種區域,這種安排最適合于小組同時進行各種不同的活動。學生座位的安排會影響課堂教學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