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型操作
1.原型操作的含義
所謂原型操作,就是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這一階段相當于加里培林及其學派的著作中稱之為“物質或物質化活動階段”。
2.原型操作階段的任務
該階段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實踐模式進行實際操作,對動作序列要逐一執行.及時檢查操作是否正確、對象是否變化。執行的同時還要作口頭報告.促使智慧活動向言語執行水平轉化。
3.原型操作階段的教學要求
(1)要使心智活動的所有動作以展開的方式呈現。也就是說。主體要依據心智活動的原型,把構成這一活動的所有動作系列,依次按照一定的順序做出,不能遺漏或缺失。而且每個動作完成之后,要及時檢查,考查動作的方式是否能正確完成,對象是否發生了應有的變化。
(2)要注意變更活動的對象,使心智活動在直覺水平上得以概括,從而形成關于活動的表象。
(3)要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并適時向下一階段轉化。
(4)為了使活動方式順利內化,動作的執行應注意與言語相結合,一邊進行實際操作,一邊用言語來標志和組織動作的執行。
4.原型操作的作用
通過原型操作,學生不僅有了程序性知識,而且通過實際操作獲得了完備的動覺映象,這就為原型內化奠定了基礎。
(三)原型內化
1.原型內化的含義
所謂原型內化,即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
2.原型內化階段的任務
該階段開始借助于言語來對觀念性對象進行加工。這是原型在學習者頭腦中轉化為心理結構內容的過程。
3.原型內化包括的三階段
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不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和內部言語階段。
4.原型內化的教學要求
(1)動作的執行應遵循由出聲的外部言語到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再到內部言語的順序.不能顛倒。
(2)在開始階段,操作活動應在言語水平上完全展開.即用出聲或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過程(此時已沒有實際操作)。然后,再逐漸縮減。
(3)在這一階段也要注意變換動作對象.使活動方式得以進一步概括.以便廣泛適用于同類課題。
(4)在進行由出聲到不出聲、由展開到壓縮的轉化過程中.也要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不能過早轉化,也不宜過遲,而應適時。
四、心智技能的培養要求
(一)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任何學習任務的完成均依賴于主體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取決于主體對學習任務的自覺需要。在培養工作中,教師應采取適當措施.以激發主體的學習動機.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
所謂完備性,指對活動結構(動作的構成要素、執行順序和字形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所謂獨立性,指應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獨立地來確定或理解活動的結構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師給予學生現成的模式。所謂概括性.是指要不斷變更操作對象.提高活動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擴大其遷移價值。
在原型建立階段,一切教學措施都要考慮到有利于建立完備、獨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像。
(三)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征,正確使用言語
言語在不同的階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言語在原型定向與原型操作階段。其作用在于標志動作,并對活動的進行起組織作用。所以,這時的培養重點在于使學生了解動作本身,利用言語來標志動作,并鞏固對動作的認知。在學生熟悉動作的基礎上再提出言語要求。在用語言來標志動作時。用詞要恰當,要注意選擇表現力強而學生又能接受的詞來描述動作。
言語在原型內化階段,其作用在于鞏固形成中的動作表象,并使動作表象得以進一步概括,從而向概念性動作映像轉化。這時培養的重點應放在考查言語的動作效應上。在這一階段上,不僅要注意主體的言語動作是否正確,而且要檢查動作的結果是否使觀念性對象發生了應有的變化。此外,要隨著心智技能形成的進展程度,不斷改變言語形式.另外,要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