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問題解決的性質與過程
1什么是問題解決?它一般包括哪些成分?
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
2、舉例說明什么是有結構的問題和無結構的問題?
1、有結構的問題:兩個基本特征:第一、問題的明確性。問題的目標很明確,問題解決者可以很確切地知道他需要達到什么目標。問題的條件是明確給出的,而且問題的條件與目標之間具有對應性,所給的條件是解決問題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第二、解法的確定性。從條件通向目標的方法是確定的,有明確的算法規則,可以經過一定的推理轉換而得出,而且答案是唯一的。這種問題一般是定義明確的、封閉性的問題。課本中的練習課多為這類問題。有結構的問題的兩個基本特征。
2、無結構的問題:無結構的問題在結構上具有不明確性,在解法規則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開放性,它往往與某些概念原理密切聯系在一起。問題的一個或多個側面是不明確的。比如問題的目標可能是不明確的,比如要在城市中新開通一條公交路線,是怎樣的?再比如設計一堂好課,寫一篇游記作文等。另外問題的初始條件也可能是不明確的,甚至是不充分的。相應的這類問題的解法具有模糊性和開放性,常常沒有可以預見的、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有多種解法和思路,從不同角度看,各種答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需要把一些知識綜合起來。例如如何治理空氣污染?需要物理化學、數學及社會科學等知識。在實際情境中的真實問題常常是無結構的問題。通常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
3、有結構的問題和無結構的問題各有什么樣的解決過程?
基于信息加工理論,有結構的問題的解決過程大致包括兩個環節:理解問題和搜尋解法。綜合有關模型,基克提出了以下四個階段:建立問題表征、搜尋解法、執行解法和評價。
1、問題表征:也就是要理解問題的意思,澄清問題到底是什么。在以往解決問題經驗的基礎上,學習者會對各種問題的結構特征及其解法形成一定理解,在頭腦中構成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圖式。在理解分析問題時,學習者會先對照問題中的有關信息,在自己的記憶中尋找合適的問題圖式。如找到了完全匹配的圖式,直接進入第三階段:執行解法。否則,無圖式激活就要先“搜尋解法”。
2、搜尋解法:基于上一環節所建立的問題表征,學習者要通過一定的方法分析初始條件與目標之間的關系,從而找出達到目標、解決問題的方法、路線。如下策略:(1)問題類比(2)手段—目標分析(3)問題分解:如解決2x4-4x2+1=0.(4)想法—檢驗:對于任何問題,可以盡力想出(蒙)各種解決方案,,后逐一檢驗。
3、解法的執行與評價:
無結構的問題:
無結構問題的解決過程:它的解決過程更主要是一種“設計”過程,而不是在一定的邏輯結構中進行的系統的“解法搜尋”。喬納森把解決過程總結為如下環節:
1、理清問題及其情境限制。首先要確定問題是否存在,其次,問題解決者查明問題的實質。權衡種種可能的理解角度,建立有利于解決問題的問題表征。
2、澄清、明確各種可能的角度、立場和利害關系:只建立單一的表征是不夠的,需要進一步考慮問題中的多種可能性。
3、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對問題情境的不同理解會導致不同的解法和思路。
4、評價各種方法的有效性:無結構的問題通常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因此,這類問題的解決實際上是要在各種解法中尋找一種最為可取的解決方案。
5、對問題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監控:所有問題都需要元認知監控,包括對解決過程的計劃,對理解狀況的監察,對解法的評價等。確定各種解法的局限性。一般問題只是形成解決方案而已,如需要實施,還需要下面的環節。
6、實施、監察解決方案。
7、調整解決方案。
4、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問題的特征
(2)已有的知識經驗
(3)定勢與功能固著
5、在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
①幫助學生牢固地記憶知識
②提供多種變式,促進知識的概括
③重視知識間的聯系,建立網絡化結構
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①結合具體學科,教授思維方法
②外化思路,進行顯性教學
3、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
4、培養思考問題的習慣
①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
②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假設
③鼓勵自我評價與反思
6、什么是創造性?創造性有哪些基本特征?
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創造性的基本特征
①流暢性、②變通性、③獨創性
7、影響創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1、環境;
2、智力:高智商雖非高創造性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
3、個性:高創造性者的個性特征:
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負和強烈的動機、③能夠容忍模糊與錯誤、
④喜歡幻想、⑤具有強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獨立性
8、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1、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
①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
②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余地
③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
2、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①保護好奇心
②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
③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
④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
⑤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
3、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
①發散思維訓練
②推測與假設訓練
③自我設計訓練
頭腦風暴訓練
編輯推薦:把教師站點加入收藏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