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學習動機概述
1、什么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有哪些成分構成?
學習動機:是引發和維持個體學習活動,并將學習活動引向一定學習目標的動力機制。表現為推力、拉力和壓力。
學習動機的結構(談談學習動機與學習需要和誘因之間的關系):學習動機是由學習需要和誘因兩個方面構成。學習需要是學生追求學業成就的心理傾向,是社會、學校和家庭對學生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中的主觀反映。學習需要是學習動機產生的基礎,是激發學生進行各種學習活動的內部激活動力(即內驅力)。但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需要和滿足學習需要的手段,并不等于他會為滿足學習需要而采取行動,只有出現與學習需要相適應的外部誘因時,學習需要才能變成學習動機,導致學習活動的發生。所謂誘因,是指與學習需要相聯系的外界刺激物,如家長的獎勵、教師的表揚、同伴的贊揚等。誘因吸引學生進行定向的學習活動,以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從而使需要得到滿足。
學生的學習行為往往取決于需要與誘因的相互作用。沒有一定的學習需要,學生就不會通過學習活動去追求一定的學習目標;反過來,沒有學習行為的目標或誘因,學生也就不會產生某種特定的需要。當學生達到了某種學習目標,滿足了相應的需要后,相應的學習動機就會有所削弱。
2、聯系實際談談學習動機有何作用?
(結合學習活動,談談動機具有哪些功能。)四個功能:(1)激活功能:會引發學生內驅力,喚起內部的激動狀態。(2)定向功能:指向一定的學習目標。(3)強化功能(4)調節功能:調節學習的強度、時間和方向。
3、簡述耶克斯—多德遜定律的基本內容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學習動機存在一個動機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圍內,學習效率隨學習動機強度增大而提高,直至到達學習動機最佳強度而獲得最佳,之后則隨學習動機強度的進
一步增大而下降。學習動機強度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這種關系因學習者的個性、課題性質、課題材料難易程度等因素而異。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會隨著學習活動的難易程度而有所變化。一般來說,從事比較容易的學習活動,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點會高些,而從事比較困難的學習活動,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點會低些,這就是耶克斯—多德遜定律。
動機強度的最佳點還會因人而異,進行同樣難度的學習活動,對有的學生來說,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點高些更為有利,但對另一些學生來說,可能最佳水平點低些更有利。
4、學習動機的種類有哪些?
(一)內部學習動機與外部學習動機
內部學習動機是指人們對學習任務或活動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是與自我獎勵的學習活動相聯系的動機,動機的滿足在活動之內,不在活動之外,因為行動本身就是一種動力。
外部學習動機是指指向學習結果的學習動機,往往由外部誘因引起,與外部獎勵聯系。動機的滿足不在活動之內,而在活動之外,這時人們不是對學習本身感興趣,而是對學習所帶來的結果感興趣。
(二)(奧蘇貝爾)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與附屬內驅力
(三)遠景性動機與近景性動機,近景性動機又可分為間接近景動機與直接近景
動機
第二節學習動機理論
簡述動機的歸因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動機歸因理論:美國的韋納。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進行分析,推論這些行為原因的過程。理解學生對成功或失敗所給予的原因或歸因是一種鑒別控制學生行為的動機類型的方法。歸因理論的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就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
教育意義:
根據歸因理論,學生將成敗歸因于努力比歸因于能力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努力而成功,體驗到愉快;不努力而失敗,體驗到羞愧;努力而失敗,也應受到鼓勵。因此,教師在給予獎勵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要聯系其學習的進步與努力程度,強調內部、穩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學生付出同樣努力時,對能力低的學生應給予更多的獎勵,對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給以最高評價,對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則給以最低評價,以此引導學生正確歸因。(2)學生對能力的可控性具有不同的理解。能力雖然是相對穩定的,但并非完全不可控的,能力的增強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習和受教育的結果。認識到這一點有助于激勵學生加倍努力學習。
試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美國-馬斯洛:七種基本需要: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生長需要(認識和理解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在學校中,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在某種程度上與那些缺失需要(特別是愛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滿足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學生感到沒有被人愛,或認為自己無能,他們就不可能有強烈的動機去實現較高的目標。哪些無法確定自己是否讓人(特別是教師)喜歡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學生,往往會作出較“安全”的選擇,即隨大流,為測驗而學習,而不是對學習本身感興趣。因此,在馬斯洛看來,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首先要使學生感到教師是公正的,是熱愛和尊重自己的,不會因為自己出錯而被嘲笑和懲罰。
簡述動機的自我效能感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自我效能感理論: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推測和判斷。最早由班杜拉提出。行為主義的基本論調:當前行為的結果強化了未來的行為。班杜拉認為不確切。如聽課---好成績,但有能力聽懂才愿意聽。像這種對自己能否進行某種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是自我效能感。當人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時,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會去進行那一活動。
自我效能感對行為活動具有五方面的作用:(1)決定人對活動的選擇(2)影響對活動的堅持性(3)影響人在困難面前的態度(4)影響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5)影響活動時的情緒。
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1)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2)替代經驗(3)言語暗示。4)情緒喚醒
簡述成就動機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通常被認為是一種通過練習和使用某種力量克服障礙,完成某種任務的愿望或傾向。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為兩部分:趨向成功的傾向和避免失敗的傾向。如套圈(麥克利蘭)。解決一個困難任務取得成功所獲得的自豪感比解決一個容易任務所獲得的自豪感體驗更強烈;在完成一種容易的任務失敗時體驗到的羞愧感比在完成困難任務失敗后體驗的羞愧感要強。(阿特金森)
(1)根據成就動機理論,學生最有可能選擇的是成功概率為50%的任務,因為這種任務最富有現實的挑戰性。如果學生認為不論怎樣努力也肯定會不及格時,他的學習動機就會處于極低的水平。因此,這需要教師適當地掌握評分標準,使學生感到:要得到好成績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輕而易舉的。(2)學生的成就動機與他的成敗歸因方式之間存在相互影響:趨向成功者有很強的自信心和內歸因,成功增強了使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失敗,他們會認為是自己采取了不合適的策略,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不會將失敗視為是缺少能力,因此會更加努力完成任務。避免失敗的學生正好相反,他們的自信心不強,傾向于外歸因。由于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因而往往設置一些不切合實際的目標,不付出足夠的努力,于是導致了又一次失敗。不斷的失敗導致了他們對自己能力不足的固定看法,將失敗歸因于缺乏能力,而將成功歸因于運氣、機遇、任務簡單。這樣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對他們都沒有積極的影響:成功了,他們不會再付出努力,而一旦失敗,卻導致他們進一步去避免失敗。
第三節 學習需要的形成與培養
影響學習需要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需要?
學習需要的形成因素:(一)家庭、學校和社會:1、家庭的要求、態度和志向。2、學校教育;3、社會風氣和思想意識形態。(二)學生的個性特點
學習需要的培養:(一)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啟發學生的學習需要:1、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2、幫助學生設置具體的學習目標。3、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志向。(二)注意教學的新穎性和啟發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1、利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2、加強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3、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練習中的積極性。(三)加強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培養學生濃厚的興趣。1、利用教師期望效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2、利用已有的動機和興趣形成新的學習興趣。3、加強課外活動指導,發展學習興趣。(四)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節 學習動機的激發
10、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一、適當地開展學習競賽:(一)競賽的作用:1、積極作用:在其他條件相等時,個人競賽比團體競賽效果好。2、消極作用:(1)使學習遲緩的人喪失信心(2)對于知道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成功的人缺乏激勵。(3)對某些人有過分的壓力(4)對不合作是一種鼓勵。此外,還表現在大多數學生會產生失敗感。(二)運用原則:1、要慎用少用。2、要注意方式:一方面題目不宜過難,另一方面不宜只在少數優秀學生中進行。應按(1)能力分組(2)鼓勵學生自己和自己競賽。用昨天和今天比。
二、正確運用獎勵和懲罰:(一)作用:一般說來,應獎勵多于懲罰。獎勵過多也有負面作用。批評更不宜過多,但是適當的批評,尤其對成績好的學生的批評能取得一定好的效果。對學生有促進作用,但運用不當,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后果。(二)應注意的問題:1、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獎懲觀:把獎勵與懲罰看成是增強學習積極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2、獎勵與懲罰一定要公正、適當。另外獎勵的方式應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3、獎懲應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特點和性別差異。
三、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一)學習結果反饋的激勵作用(二)反饋的原則:1、學習結果的反饋要及時。2、學習結果的反饋要具體。如作文只指優良等,不如用眉批、評語等形成指出優點及不足。
四、指導學生對學習結果進行正確歸因:(1)學生在每次學習之后,總會對自己的學習結果尋找一些原因,如“這次成績好是因為我非常努力”“這次是運氣不好”等。對學習結果的歸因往往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左右著學生日后的學習行為。良好的歸因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形成對下次成功的高期待;不良的歸因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習動機的激發,相反還會因為學生總是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差,而產生“習得性失敗”,因此采取逃避努力、放棄學習的無助行為。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客觀歸因,盡量將學習上的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將學習上的失敗歸因于內部的不穩定因素,即努力不夠,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更高的學習動機,樹立對下次學習成功的期望,不放棄自己的努力,爭取在以后的學習中獲得成功。(2)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積極的自我概念,也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形成良好的歸因模式的一個重要因素。如自我概念水平較高的學生往往把成功歸因于個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把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因而失敗不僅不會降低學生的自信心,反而會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建立良好的歸因模式,首要問題就是幫助學生樹立自我概念。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需要教師在日常工作慎重地對學生作出評價,以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
編輯推薦:把教師站點加入收藏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