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教育測量
第一節(jié) 教學測評
一、測評的基本概念
(一)教學評價的含義
教學評價是指有系統(tǒng)地收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資料,參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其目的是對課程、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培養(yǎng)方案作出決策。
(二)教學評價與測量、測驗的關系
教學評價不等同于測量和測驗。測量主要是一種收集資料數(shù)據(jù)的過程,是根據(jù)某種標準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將學生的學習行為與結果確定為一種量值,以表示學生對所測問題了解的多少。而測驗是測量一個行為樣本的系統(tǒng)程序,即通過觀察少數(shù)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或現(xiàn)象來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為了減少誤差,測驗在編制、施測、評分以及解釋等方面都必須遵循一套系統(tǒng)的程序。
測量和測驗是對學習結果的客觀描述,而教學評價則是對客觀結果的主觀判斷與解釋,但這種主觀判斷和解釋必須以客觀描述為基礎,否則是主觀臆想。測量與測驗所得到的結果,只有通過教學評價,才能判斷這種客觀描述的實際意義,否則所得數(shù)據(jù)或結果毫無實際價值。
二、測評的分類
1.診斷性測評、形成性測評和總結性測評;
2.常模參照評價和標準參照評價;
3.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
三、測評的功能
1.鞭策和促進學生的學習;
2.促進教師的教學;
3.有利于家長了解學生的情況、學校鑒別學生學業(yè)成績;
4.作為教育評價的依據(jù)。
第二節(jié) 測評的方法和技術
一、標準化成就測驗
(一)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含義及特點
標準化成就測驗是指由專家或學者們所編制的適用于大規(guī)模范圍內評定個體學業(yè)成就水平的測驗。其特點大致為:測驗是由專門機構或專家學者按一定測驗理論和技術,根據(jù)全國或某一地區(qū)所有學校的共同教育目標來編制的。所有受試人所做的試題、時限等施測條件相同,計分手段和分數(shù)的解釋也完全相同。
(二)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優(yōu)越性
第一,客觀性。
第二,計劃性。
第三,可比性。
(三)對標準化測驗的批評
1.與學校課程之間的關系很不協(xié)調;
2.測驗結果的不當使用,我們通常利用標準化成就和能力測驗對學生分類和貼標簽,對個體造成了不良影響。它們的使用對得低分的學生傷害尤大。
二、教師自編測驗
(一)含義與特點
教師自編測驗是由教師根據(jù)具體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和測驗目的,自己編制的測驗,是為特定的教學服務的。教師自編測驗通常用于測量學生的學習狀況,而標準化成就測驗則用來判斷學生與常模相比時所處的水平。
(二)測驗前的計劃
1.確定測驗的目的。
2.確定測驗要考查的學習結果。
3.列出測驗要包括的課程內容。
4.寫下考試計劃或細目表。
5.針對計劃測量的學習結果,選擇適合的題型。
(三)自編測驗的類型
1.客觀題
(1)選擇題;
(2)是非題;
(3)匹配題;
(4)填空題。
2.主觀題
(1)論文題;
(2)問題解決題。
(四)有效自編測驗的特征
1.信度;
2.效度;
3.區(qū)分度。
(五)編制測驗的注意事項
1.測驗應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
2.測驗必須是教學內容的良好取樣;
3.根據(jù)測驗目的,確定測驗的結構;
4.注意測驗的信度,在解釋結果時應慎重
5.測驗應該能促進學生的學習。
三、非測驗的評價技術
(一)案卷分析
(二)觀察
1.行為檢查單;
2.軼事記錄;
3.等級評價量表。
(三)情感評價
四、教學評價結果的報告
1.評分;
2.合格與不合格;
3.其他報告方式。
相關鏈接:
相關推薦: